第六十五章 天子冠礼 (第1/1页)
白莲教袭击的火器坊的行动,最终以折损168名高手为代价草草收场。 这些本就是千里挑一挑出来的武林高手,在白莲教中也全都担任着香主、旗主、堂主之类的领导职务。 如此大的减员,自然是让白莲教元气大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其行事都安分了不少。 秦羽则是象征性的派兵在城内搜查了几日,此事便也就不了了之。 至少,在外人看来确实如此。 …… 十一月十五,乃是司天监选定的良辰吉日。 今日,大秦的皇帝陛下,将要举行冠礼。 皇族宗庙之外。 皇族宗亲、王公大臣皆是盛装到场,共襄此次盛典。 主持这场冠礼之人,乃是韩王秦莆,不仅是秦羽的叔公,也是秦氏家族目前的族长,可谓是德高望重。 “吉日良辰,天赐元服,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天命匪改,保兹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介尔眉寿,福祚无疆。” 满鬓斑白的秦莆,吟诵一番祝辞之后,王吉立马呈上元服。 秦羽恭敬跪在宗庙门口,在王吉的服侍下,穿上了这一象征成年的礼服。 “为大秦皇帝陛下,行冠礼。” “一加缁布冠,治人治国,修身立世……” 缓慢而富有仪式感的祝辞之中,王吉为秦羽戴上用黑麻布制成的帽子。 这既是告诫秦羽不忘先祖创业艰辛,也是寓意从此之后,他正式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权力。 受冠之后,秦羽又前往宗庙偏殿,更换一身玄端礼服,并再次前来宗庙前跪好。 …… “二加皮弁,厉兵秣马,彰显国威……” 皮弁就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授予皮弁也就象征着授予了秦羽兵权。 …… “三加皇冕,祭奉天地,敬祀社稷……” 皇冕不仅象征着皇权,更是授予了秦羽祭祀的权力。 …… “四加衮冕,四方万物,感念皇恩……” 衮冕加身,秦羽便有了祭祀万物与大秦历代帝王的权力。 …… 冠礼不仅祝辞冗长,就是礼仪程序也是极尽繁琐,每一次加冠,秦羽都需要前往偏殿更换礼服。 整一套冠礼下来,耗时一个时辰有余。 “还请皇叔公赐字。” 秦羽来到秦莆面前恭敬行礼道。 秦莆抚须回礼。 “先帝早逝,老朽便越俎代庖,授予陛下元正二字,望陛下今后勤政爱民,再现大秦威仪。” 皇帝的字一般也人敢直接称呼,赐字的象征性,远大于其实际意义。 在众人的见证之下,现存的两位顾命大臣,中书令徐兴昌以及门下侍中马榆也是相继上前,交付了监国印鉴。 除了权力的交接之外,从礼法上,行冠礼之后,秦羽也拥有了娶妻的权力。 对于皇帝来说,娶妻便意味着立后。 秦羽大手一挥,王吉立马捧着圣旨上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资尔昭仪徐氏,祥钟华胄,秀毓名门,温慧秉心,柔嘉表度,六行悉备,久昭淑德,于宫中四教弘宣,允合母仪于天下,以金册金宝,立为皇后,钦此!” 秦羽立后之事,在之前便早有预兆,因此一众王公大臣们倒是并没有太多意外。 只是摇头叹息间,颇为无奈。 原因无他,徐家作为新进贵族,其权势相较于各大士族,完全没得比。 至关重要的皇后之位,秦羽没有用来换取更大的政治筹码,以巩固自己的皇权,在一些王公大臣眼中无异于是一种浪费。 但先前劝说无用,现在圣旨已下,众人也只能接受。 十一日之后,秦羽便在交泰殿为徐蕊举行了册封典礼,徐蕊也由此搬入了坤宁宫。 或许是因为此事顺应民意,秦羽原本18点的民心,在册立徐蕊为皇后之后,竟然涨到了19点。 秦羽为此,也是头痛不以。 要是民心涨到20点,他好不容易获得的成就【臭名昭著】就会消失。 秦羽暗道侥幸的同时,心中也是暗暗发誓。 “一定要想办法把民心降下去才行啊!这十九点也太危险了。” 而冠礼之后,秦羽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 毕竟实际的权力交割,早在铲除苏党之后便已经完成,冠礼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罢了。 每日除了上朝、批阅奏折之外,便是挑逗徐蕊。 当然,偶尔也会过问火器坊、香水作坊、香皂作坊与大棚的一些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火器坊监正王德海已经按照秦羽的吩咐,对震天雷的结构进行了改良。 之前陶罐制作的震天雷,外壳实在是有些脆弱,不仅不能发挥出黑火药的全部威力,更是极易因为碰撞产生损毁。 在平定苏党的守城战中,秦羽就已经发现有好些震天雷都未能引爆,而是砸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之前条件有限,陶罐制作震天雷只是权宜之计。 如今少府有的是钱,秦羽自然也就下令将原本的陶罐外壳,升级成了铸造的金属外壳。 如此不仅威力更大,更是再也不用去担心摔碎的问题。 不过如此一来,不仅震天雷的造价翻了好几倍,就是生产速率也是大减。 王德海已经连续上表了三道奏折,全都是倾诉自己的难处。 摆在眼前的就有两个问题,其一为缺人手,其二便是缺材料。 人手方面倒是好解决,一些制作繁琐且无关紧要的部件完全可以外包,比如弹体的浇筑。 但是材料问题却是刻不容缓。 因为火器坊采购了大量硝石的缘故,中原地区的硝石价格不仅翻了十几倍,现在甚至已经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 硝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为可以治疗头痛、心腹痛等多种疾病而成为了一种名贵的药材。 制作硝石的原材料叫做硝土,分天然硝土与人工硝土两种。 天然硝土产量高,其出硝量却低。 人工硝土虽然出硝量高,其产量却极低,只有在茅厕或者老房子的墙根上,才能看到一些含有白色小颗粒的硝土。 无论是使用哪种硝土提取硝石,都极大地限制了硝石的产量。 因此,在华夏历史上,火器刚开始运用之时,便有“熬硝千日,不抵将军一炮”的说法。 为了解决硝石的产量问题,秦羽准备了两个办法。 其一,提升硝石收购价,用市场价格,来刺激制硝师的生产积极性。 其二,则是自己安排人手制硝,来分担一部分火器坊的硝石需求。 为此,秦羽召见了新任工部尚书薛文山。 “老臣薛文山,叩见陛下。” 薛文山踏入御书房大门时,便是满心愁绪。 他清楚自己职位的特殊性,单独得到陛下召见可不是什么好事。 最大的可能便是这位好不容易安分几天的陛下,又想到了什么劳民伤财的主意。 “爱卿快快请坐!” 秦羽那一脸的热情,更是让薛文山心中升起了一丝不详的预感。 毕竟,上一任户部尚书班宏义,就是被秦羽的热情所迷惑,白白损失了一百匹丝绸,沦为同僚笑柄。 “呵呵……陛下有话吩咐便是,老臣跪着就好。” 薛文山皮笑肉不笑,心中那是极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