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何不食肉糜 (第1/1页)
秦羽留在保和殿观看了一会儿,刚开始看着一众主事互相较劲还挺有趣,到了后来也就有些索然无味。 于是,他便干脆陪同徐蕊返回了后宫之中。 至于经销权拍卖的事宜,秦羽则是全权交给了王吉负责。 最终,关陇、中原、山东、燕云四地,共计84州的五年经销权,拍得白银2184万两。 当然,这些钱全都是秦羽的私人财产,与国库无关。 此事过后,京中各大粮商也相继恢复了粮贸。 大量的粮食运抵汴京之后,先前疯狂屯粮的一部分居民也是纷纷抛售手中存粮,导致汴京的粮价直接降到了三文每升。 粮价的降低不仅让汴京的粮食危机消散于无形,就是赵合所负责的赈灾工作,也是进展得异常顺利。 奉天殿朝会。 “启奏陛下,臣已命人在濮州、宋州、许州、洛阳四地收购粮食三十万石,再加上各大商会捐赠的二十万石,共计五十万石粮食,将分为三批运往河北……” 赵合手持笏板,正在认真地汇报着赈灾工作的进展。 可秦羽坐在龙椅上,手撑着脑袋,思绪却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 徐蕊的病情已经基本痊愈,秦羽昨晚也是留宿于秋叶宫。 可温香软玉在怀,却只能过过手瘾的夜晚,实在是有些难熬。 心中烦闷之时,他甚至想过要清理一批忠臣来大刷一波任圣点。 可冷静下来之后,他又只能惺惺作罢! 有些事情虽然能用来换取大量任圣点,可一旦做了,就会影响到皇位的安稳。 小命和享受女人相比,自然还是小命重要。 秦羽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应当如何去刷取大量任圣点,还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陛下……您在听吗?” 赵合说了半天,却发现秦羽眼神空洞,便不由出声询问了一句。 秦羽陡然回神。 “嗯嗯……在听,你继续,继续。” 赵合叹息道:“那陛下以为,微臣的计划如何?” “计划?什么计划?” 赵合瞬间满头黑线。 只能无奈道:“微臣建议以工代赈,征召灾民修缮河堤,如此,既能赈灾,也能加强黄河堤坝。” “甚好,如此甚好!这赈灾之事,赵爱卿大可全权负责。” 说到赈灾,秦羽脑海中灵光一闪,已经是计上心头。 “咳咳……” 秦羽轻咳两声,佯装出一脸疑惑。 “朕一直有一个疑惑,不知哪位爱卿可以为朕解答?” 赵合:“陛下请说。” “灾民们既然没有粮食,何不去水中抓鱼,又或者去山中狩猎,但凡有点收获,随便熬一碗肉粥果脯,也不至于饿死人吧!” 此言一出,整个奉天殿顿时一静。 群臣们面面相觑间,皆是牵动着嘴角,一脸无奈。 有人摇头叹息,有人皱眉不语,也有人忍俊不禁,眼中满是轻蔑。 就连赵合也是紧皱着眉头,一脸不解。 按照先前陛下的一些表现来看,陛下不仅心智成熟,更是堪称多智近妖。 虽然有些举动确实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但绝对不至于就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赵合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清其中的缘由,最后也只能一声叹息作罢。 大殿一角,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一阵摇头叹息之后,如此写道:显德十三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十月朝会,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于此同时,秦羽终于是等来了一道他期待已久的系统提示。 【昏聩之言传于万世,昏聩之名遗臭万年,任圣点—18474】 在华夏历史上,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就凭借一句“何不食肉糜”,顺利遗臭万年。 即便是现代社会,这句话也是广为流传,一度成为网友对某些砖家的讥讽之言。 秦羽有样学样,一句话,便收获了近两万点任圣值,心里简直是乐开了花。 至于今后会如何被世人评价,他才不想管呢! 外人再高的赞誉,也没有自己重振雄风来得实在。 赵合无奈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这灾区百姓数十万,河中鱼蟹,山中野兽,只要能抓到的东西早已吃光,即便是山上的草根树皮也早已成了灾民果脯之物,又何来肉粥可食。” 秦羽摩挲着下巴,一脸恍然大悟之色。 “那……不知爱卿已征集多少粮食?” 早已汇报过一次的赵合只能再次道:“共计五十万石。” “爱卿估计,这五十万石是否够用?” 赵合皱眉思索了一会儿,最后斟酌道:“除去运输途中的三成损耗,三十万灾民每日两口稀粥,应该勉强能够坚持到来年秋收。” 一个应该,一个勉强,已经充分说明了赵合的担忧。 “既然如此,那就再拨一百万,派人前往关陇与山东地区,收购士绅手中的余粮运往灾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灾民们活活饿死。” 反正目前国库银两充裕,秦羽自然不会吝啬。 群臣闻言立马跪拜齐呼:“陛下圣明!” 【积极赈灾,群臣恭拜,任圣点+1452】 靠!赈灾不是帝王的本分吗?这也要加任圣点,有没搞错? 秦羽心中一阵腹诽。 紧接着,他便意识到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 若是这些粮食抵达灾区,救活了数十万灾民,那这些因此活命的灾民,还不得对他感恩戴德? 如此,他不仅会失去刚刚到手的成就【臭名昭著】,系统大概率还会“奖励”他海量的任圣点。 不行!这绝对不行! 真要如此,恐怕我这辈子都不能那啥了。 秦羽思索片刻,心中顿生一计。 “徐相何在?” “老臣在。” “替朕拟一道诏书,褒奖京中三十五家商会,就说他们深明大义,积极献粮,资助朝廷赈灾,有功于天下,反正怎么好听怎么写。” 群臣顿时一脸错愕。 秦羽继续道:“礼部再替朕送几副牌匾过去,声势一定要大,朕不仅要汴京城人尽皆知,更要让此事彻底传开。” 徐兴昌闻言,立马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 “民间对于朝廷多有不满,此次朝廷积极赈灾,应当大力宣扬,借机笼络人心才是。” “微臣早有听闻,这二十万石粮食,可都是陛下舍弃少府利益置换而来,如何能将这些功劳,白白送给那些奸商?” 群臣也是纷纷出言劝谏。 秦羽却是连连摆手。 “你们听谁瞎说?这可不是朕的功劳,都是徐昭仪的言行感化了这些商会,才有这些商会捐粮一事。” 大臣们顿时语塞。 难道宫中传闻还能有误? “徐爱卿,你再替朕拟一道罪己诏,将朕所犯下的所有过错都阐述清楚,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天下人,这赈灾,也是徐昭仪数次劝谏之后,朕才勉强同意。” 文武百官张着嘴,满脸难以置信。 所谓罪己诏,说白了便是君王的自我检讨书。 古往今来,但凡是君王有错,那也会将过错推脱到臣属身上,以维护自己的名声。 即便是推无可推,也不会有君王心甘情愿地下达罪己诏,毕竟一旦下诏,对错便彻底盖棺定论。 也正因如此,历史上的罪己诏,也全都是君王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才会下诏请求世人谅解。 而像秦羽这般,主动要求下达罪己诏的帝王,还是史无前例的头一位。 “陛下……真要下罪己诏?” 徐兴昌不敢置信的再次询问道。 “君无戏言,自然当真。” 【知错能改,群臣归心,任圣点+8412】 收到系统提示的秦羽,一张脸顿时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