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六章 私塾做教师 (第2/2页)
如慈禧墓,不是她揭开封印符,就不会平生多了那么多事,小镇死了几个人,也会算到她的头上。
希望毛小方谨慎点,能活多几年!
这次智行想出去群居,总是单独一个人,始终不太好,修练还是得慢慢来吧!
于是,这次偶然的机会,化名汪道智,做一个教书先生。
一个初中生冒充起海归,隐居在三条村的一间学堂里,教导着四十多个学生。
虽然学历不高,有远超时代的眼光,又赶到城里买了一大堆书籍恶补一番,也许这个教书匠做得不会太差。
私塾模式,在十多年前三条村共同建造,看着很简单的砖木房屋。
以前有个老头在教,年纪太大,一直找不到人来接班,刚好智行到这边问什么地方,聊了几下,就留下了。
老头教的都是《论语》《孟子》《千家诗》《唐注》《百家姓》等。
智行过来后把这些东西减了时间,增多了算术,地理,历史等科目。
当然,现在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能教得全面,只好经常出城买书籍回来让他们自己看。
一个月时间,清理一个房间,搞了个图书馆。
为了收集书籍,可谓走了不知道多少地方,越来越多的书籍连一间房都放不下了才作罢。
如果在大城市建一个大图书馆也不错,只是在村里,作用不大。
三个村子,有四十多个学生已经不错了,起码比一般村子求学欲望更强烈。
好在智行心神强大,记忆惊人,才把教书先生的活处理得条条有序。
有了经验后,才能过得自如。
白天教半天国文,半天教地理等其他的东西,一个星期还会抽教一两节英语课程。
这些东西也不是他们一下子能学会,但懂得时,可以看书的时候,就可以靠自己了。
如果国民评选最累的教师,估计只有自己了。
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学生读书很认真,想想自己,无论前世今生有一半的努力,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几十个小子,都是十多岁,上完一天课后,还要帮家里做活,看着还是挺苦的。
时代如此,所以晚上也没什么作业,也不用逼着他们学习,他们比自己想象还要勤奋。
事业上了轨迹后,智行才慢慢了解这几个村子,村子里的人。
三个村子被重重的山围着,一条条小溪汇成弯弯曲曲的河流。
河流的源头就是这三个村子,在尽头的山上,今时今日的交通,要花几个多小时翻山越岭才到山外的的村子。
不过,村子里另一边还可以顺着河流出去,这是唯一的出路。
坐马车两个小时左右才到一个小镇,在山区已经算很近了。
河流出去到镇上还能见到几个村,不过离三个村还很远。
智行所在的村子如果没有建学堂,要出去镇上读书,那太不方便了。
三个村像个品字型,尽头一个,河流两边各自一个。
尽头的叫河尾村,大部分人姓刘,河流左边叫黄家源村,但都是姓罗,他们要过河才到大路,右边叫大石洞村,杂姓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