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失落的文明——古文明之谜(1) (第2/2页)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玛雅人的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历史文化遗址,就是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间,玛雅人自己抛弃的故居。如今的游客徜徉在这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构架面前,无不赞叹、惋惜,而专家学者们却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玛雅人抛弃自己用双手建造起来的繁荣城市,却要转向荒凉的深山老林,这种背弃文明,回归蒙昧的做法,是出于自愿,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史学界对此有着各种解释与猜测。譬如说:外族侵犯、气候骤变、地震破坏、瘟疫流行,都可能造成大规模的集体迁移。然而,这些假设和猜测都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先,在当时的情况下,南美大陆还不存在一个可以与玛雅人对抗的强大民族,因此,外族侵犯之说就站不住脚。气象专家几经努力,仍然拿不出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间,南美大陆有过灾难性气候骤变的证据,同样,玛雅人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有些已倒塌,但仍有不少历经千年风雨仍然保存完整,因此地震灾难之说可以排除。至于瘟疫流行问题,看来很有可能。然而,在玛雅人盘踞的上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内,要大规模地流行一场瘟疫,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再说玛雅人的整个迁移,先后共历时百年之久,一场突性的大瘟疫,绝无耗时如此长久的可能性。
有的人根据祭祀雕像被击毁,统治者宝座被推倒的现象上,做出阶级斗争的推测。阶级斗争的确在玛雅社会中存在并出现过,但这种情况是局部的,只在个别地方和城市生的,而玛雅人的集体北迁却是全局性的。
有人试图从生态角度解开玛雅人大迁移的谜。譬如认为玛雅人采取了某种不恰当的耕种办法,破坏了森林,土地丧失了地力等等,造成生存的困境被迫再迁移。可是不少学者在考察中现,玛雅人在农业生产上却表现出颇为先进的迹象。他们很早就采取轮耕制,出现了早期的集约化生产,这样既保证了土地肥力不致丧失,又提高生产效率。
学者们认为玛雅人的农业在当时已相当达。美国研究美洲大陆的权威麦克尼什认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时,内地人口大量增加,并从事着谷物、豆类、瓜类的种植。由于大型哺乳动物的灭迹,人们更多地转为以种植庄稼为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一个原定用作探测金星的雷达系统,现了玛雅人一千多年前修建的沟渠网,这些古代沟渠是藏在危地马拉和贝利兹热带雨林底下的。它们是用来排水、灌溉开垦出的适于耕作的土地的。这项现足以解释玛雅人在公元前250年至公元900年之间,是怎样在密林深处开垦土地以养活大约二十万零三百人口的。可见,玛雅文化的泯灭并非食物来源的困乏所造成。
因而,试图从这个角度解开谜题的尝试也是行不通的。
还有一些专家的思路更新奇,他们认为要寻找玛雅人搬向深山的原因,可以先反过来看看他们怎样选择自己定居的故土。我们已知的这些玛雅人最古老的城市,都不是建设在河流旁。
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先祥于尼罗河与恒河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河流不仅给这些早期的都市带来灌溉和饮水方面的便利,同时又是人员与商品交往最初的通道。从各民族的早期历来看,他们的文明都离不开河流。
玛雅人却偏偏把他们那些异常繁荣的城市,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这是颇有意味的。
以提扎尔为例子。从这个玛雅人的城市到洪都拉斯海湾的直线距离为175公里,距坎佩坎海湾仅259公里,到太平洋的直线距离也才380公里。玛雅人对海洋是十分了解的,在他们的城堡废墟和文化遗址上,大量的珊瑚、贻贝和贝类动物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他们最初的城市为什么不修建在河流边,或者海滩旁,而要选择与世隔绝的丛林莽障之中?他们的大迁移,不向河流沿岸和海边转移,偏偏要移至更为荒凉的深山之中?这的确令人费解。
提扎尔就是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城市。为解决这个人口众多城市的饮水与灌溉农作物的需要,他们被迫在城周修建了13个水库。这些水库的总容量达214500立方米,在古代修建这样的工程,其艰难是可以想像的。但让人难以想像的是,这些聪明绝顶的玛雅人为何必须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安邦筑城,而不去寻找一处较为方便,更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
这虽然包括那些后来匆匆停下进行过半的工程,仓促地收拾行装,扶老携幼,举族迁移的玛雅人。他们历经长途跋涉之苦,最终只得绝望地在北方建立一个新王国。他们再次按照历法预先规定的日期,重新开始修建他们的城市、神殿和金字塔,而绝不重返故土。
有的学者认为玛雅人定居在贫瘠的不毛之地,既得不到食物,也捕获不到野兽;而且大多住在城市里,再加上玛雅人有吸毒的习惯,因而灾荒、瘟疫、战争等便很快地导致了玛雅文化的衰亡。
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印第安人造船业的展,船舶代替了小舟,经由海路的贸易取代了河上的交易。在森林深处依赖着小舟贸易的玛雅城市,这时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迫使玛雅人离开了森林,另谋出路,导致了玛雅社会的没落,使玛雅文化走上了绝路。
以上诸说,各有其道理。但玛雅文化究竟是怎样泯灭的,至今仍需探讨。
复活节岛文明来自何方
按照通常的规律,文明的呈现是复合的整体。这意思是说,复活节岛上不应当仅仅只有这些巨石人像,而应当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文字等文明产物。
据罗格文等人的回忆录介绍,当他们登上复活节岛时,曾在石人像附近现大量刻满奇异形象文字的木板。
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于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象形图案更趋于符号特征。它的笔触的粗细、深浅,似乎都表示着某种含意,而且整个如同密码似的书写排列方式,都仿佛表现出某种波动般的节律感。
由于后来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这种为复活节岛上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烧毁。这些传教士说木板文字是“魔鬼的咒语”。这种愚昧绝顶的行为,使今天的研究者们大感遗憾。因为迄今为止收藏于世界各博物馆中的这种木板文字,总共不超过10块。其书写的内容,各国科学家运用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先进手段,都未能解读。复活节岛——这个远离大陆的火山岩堆成的孤岛,似乎不可能有大陆文明光临过它,岛上居民居然能创造出令今人还难以破译的古怪文字,这不能不让人们感到奇怪。按常规理解,一个能创造出文字的民族,它应当具备伴随文字出现的其他文明,可惜除了难以解释的巨石人像之外,谁也找不出与创造文字相适应的其他文明的痕迹。
岛上居民的肤色还颇复杂。说明这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小岛。可是罗格文记述这些见闻的时候,岛上总共才有数百人口。数百人口又混杂着许多种族的人,真是让人疑窦丛生。
现代研究太平洋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应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其根据就是库克船长说到的岛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语言,保留着南太平洋群屿的音韵。说明复活节岛居民的种族,应源自波利尼西亚群岛。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复活节岛远离亚洲,而十分靠近南美洲。作为整体情况而言,波利尼西亚是人类较晚迁入室居的地区之一,据研究波利尼西亚的历史不可能早于公元前9世纪,而复活节岛的考古调查表明,它最早在公元14世纪之后才有人居住,而更多学者认为复活节岛只是在公元1500年或1600年之后,才有人迁入居住。这距1722年荷兰人次到来仅一百多年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岛民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雕石工程。
这显然太荒谬了。
的确,从人种学角度入手,似乎可以找到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