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招贼记恨 (第1/2页)
王质砍柴通常卖往三个地方:村里祠堂卖给同村人、山下的田庄卖给地主、县城卖给城里人。山村到县城虽有五里远,但因为柴在这里好卖,脱手快,价格又相对较高,王质常去。如今轻装上阵,小半天就到了。
不过,一百年后的县城变化很大,王质都有点不敢相信这是县城。县城扩建了二、三倍,街道房屋整齐划一,十分整洁。王质从南城门进去,街道两旁卖各种各样商品的小贩吆来喝去;街上行人如鲫,红男绿女来去穿梭,热闹非凡。这里完全不是王质记忆中的样子,再加上王质是个山野小子没见过世面,所以样样都觉得新鲜,眼睛根本看不过来。
忽然听到一阵敲锣声,由缓至急,是召集的信号。人们纷纷朝着锣声的方向走去。王质少年心态,喜欢看热闹,便跟在人们后面想去看看锣声那边发生了什么。来到县城中心左侧处,是一个校场,已经被人们围住。
王质挤进人群,只见校场上列着一队士兵看押着三个衣着光鲜但垂头丧气的人。一个校尉模样的人手捧公文正大声诵读。王质不明就里,向周围的人打听缘由。
原来,东晋朝廷渡江以后的初期,为了安抚同样渡江而来的北方人,对北来流民采取优待政策,设置了大量的侨州郡县予以安置,这些人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也不用负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同时,世族地主利用特权荫庇大量流民耕种良田,因为这些流民不算正式人口,世族地主不用按人头数向国家缴纳赋税和贡献徭役人员。所以世族地主荫庇的流民越多以及耕种的良田越多,就越富裕,国家却连一斗米的税都收不到。东晋朝廷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收赋税,限制世族特权,便任命掌八州兵权的大司马桓温主持“土断”政策,通过清查户口让侨民入当地户籍,把侨民、流民通通变为普通住民,承担赋税和徭役。
校场上的那三个是当地地主,因不配合军队工作,刻意隐匿户口,被押送过来公开惩处,以儆效尤。校尉公文念毕,宣布行刑,三个衣着光鲜的地主被依次推趴在条凳上挨大板。民众对地主多有怨气,看到地主挨大板纷纷叫好。
王质是出于好奇才围观的,对朝廷事务并不感兴趣,于是退了出来,绕着人群往北门走。王质忽然看见人群后面有一个人用筷子伸进别人的怀里夹取钱袋,速度之快,手法之纯熟让人叹为观止。王质脑袋转了几个念头的功夫,那个人已经将筷子伸进第三个人的怀里。
王质头脑发热大声疾呼:“前面大哥,小心小偷。”
前面的人条件反射似的低头,看到有一双
筷子伸进自己的怀里,连忙一把抓住拿筷子的人的手腕,高喊:“好啊!你这小偷偷东西偷到你家爷爷头上了,让爷给点厉害的你瞧瞧。”
小偷抽了两次手,见挣脱不开一脚踹到对方肚子上,撒腿就跑。那人冷不防肚子中招吃痛松开手蹲在地上,蹲了一下,疼痛缓解马上拔腿就追。谁知道和前面横过马路的人撞了个满怀,被撞那人从地上爬起来大骂不止,拉着对方的手不许走,要和对方理论。这一闹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小偷早跑得没影了。
王质见小偷已被赶跑,正欲继续赶路,却被人拦住。王质细看来人:长得尖嘴猴腮,留着山羊胡子,四十来岁,脸上的皱纹却很深,穿着一身华贵的绸缎质地的衣服,但是完全没把气质穿出来,感觉有点滑稽,像猴子穿着人类衣服一样。
来人双手抱拳满脸堆笑,对王质热情洋溢的说道:“鄙人姓冯,贱名亦如。敢问贤弟尊姓大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