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咦,又是面条子 (第2/2页)
中州的家常饭很简单,基本是面食,中午的一顿面条子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冬天吃汤面,夏天吃捞面,来客吃焖面,出门吃烩面,请客吃饸络,人手一个羊蹄子,再配上二两小酒,这都是有讲究的。
做法嘛大同小异,简单实在,味道也好吃。
现在虽然是秋天,但中州素来只有两个季节,冬天和夏天,所以吃捞面正合适。
说干就干,他来到厨房,找出一个木桶,打来山泉水,用心的洗了三遍手,这一步很重要,病从口入,一定要勤洗手。
随后,他看了一下,找到面缸,打开,里面有半缸子泛着微黄的白面。
他找来面盆,开始和面,水是山泉水,加入了一些精盐,这样能使面更劲道,有嚼劲。
随后撸起袖子开始和面。这和看似简单,好像就是加水搅拌,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直到成型。
其实不然,那也是有讲究的,水不能多,和出来的面要干净,做到三光,手光,面光,盆光。
揉面也一样,有三不沾,手不沾,擀面杖不沾,案板不沾。
所以不能一味地死抓死揉,要学会用巧力,做到刚柔并济,将面团揉顺了,揉通了,才能做出一碗好面。
刚好他最近对阴阳之道有了很多的感悟,用劲儿更加通透,所以这一次的面和的很好,最大程度保持了面团的活性。
他算过,这一帮子加起来怎么也有近十口子人,怕不够吃,便和了满满的两盆面。
面和好了,便放在一边醒一醒。
他开始着手做臊子,也就是所谓的打卤,浇头,各地叫法不一样,实际都差不多。
这做臊子用的菜码基本是没有固定的搭配,爱吃什么菜就放什么菜,只要在炒菜时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咸淡口味,就行。
他用的是厨房现有的材料,泡发了一些山货,都是些山菌,他叫不出名字,但闻着很香。
切了整条的腊肉,然后,他去了院子外,瞅准一只过于活跃的大公鸡,直接抓了,抹脖子放血,开膛破肚,剃干净肉,将鸡架提前上锅熬汤,他还特意用法力缩短时间了熬汤的时间。
随后,起锅烧油,用的是白花花的猪油,葱姜蒜爆香,放入腊肉,大火煸炒,炒出多余的油脂,随后放入处理好的鸡肉块,再次翻炒,直到表面变色,放入豆瓣,酱油,再炒。
然后放入泡发好的山菌,几种现有的时令蔬菜,再次翻炒几下,断生后,将提前熬好的鸡汤,连同泡发后留下来的菌水一并倒入锅中,加调料,香料包(不加也行)调味。
然后以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盖上盖子开始慢炖。
趁着这个功夫,张无忧开始做面,他拿起案板旁的一根擀面杖掂了掂,觉得不趁手,便砍了一棵种在万妙空间的桃木,现做了一根。
有了趁手的工具,他如史蒂芬周附体,捞起一团面丢到半空,手中桃木棍如影随形,以棍挑面,面随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