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左车 (第1/1页)
除了三人之外,赵军中还有一个算是人物的人,正是赵高名将李牧的孙子,此时已经被赵王歇封为了广武君的李左车。四人在巨鹿城中商议,他们到底该如何响应项羽的这一次跟秦军的决战。“诸位,他熊心既然能跟项羽和刘邦约定先入关中这为王,那便是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封王的权力,这是没把我们其他五国放在眼里啊!”赵王歇的开场白已经把赵国当前的情况说的相当明白了。楚国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皇帝一般的存在,其他的叛军完全不在他们的眼里。项羽来救援巨鹿也完全不是为了真的帮助赵国,而是为了趁机入关。“大王,楚国狼子野心,天下人又怎能不知,不过讨伐强秦,却是我们赵国不可或缺的大事,秦国对我赵国做出的事,赵国人尽皆知,咱们参与灭秦,赵国的百姓才能真正支持大王啊!”张耳在赵国挂着丞相的名号,自然得先发言,而陈余则掌控了数万人马,并且一直在城外驻扎,在巨鹿被围困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也在划水,所以张耳和赵王歇对于他多少都是有些不信任的。张耳这么说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陈余的人马以赵国的名义跟着项羽一起讨伐大秦,好为他们确立为前辈们报仇的形象,从而获取赵地百姓的民心。陈余目光扫视一番,半晌没出声,直到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的时候才说道:“我赵国百姓心之所向,自然不能违背,只不过如今项羽已经坐拥近乎二十万大军,我军不过五万,就算是入了关,怕是也会被项羽驱赶,大王能否再给我调拨五万大军,如此,不管是面对秦军还是项羽,我赵国大军就都无所畏惧了!”陈余几乎是拍着胸脯做着自己的保证。赵王歇和张耳对视一眼,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赵王歇反而是嘿嘿一笑说道:“寡人的确也是此意,不过这巨鹿城中百废待兴,实在是凑不出五万人马啊!寡人这些时日一直在征兵,得了两万余人,这一次就都给将军调遣,此外广武君乃是名将之后,朕派广武君为这一次征战的副将,全力配合将军!一旦入关,怎么也要为我赵国从中分一杯羹!”“臣,定不辱命!”说出这话的不是陈余,而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李左车。李左车不是胸无沟壑的人,他当然知道满口赵国如何的张耳和陈余其实全都是魏国人,两个魏国人在如今的赵国主事,能真心为了赵国复国吗?这一次出征是他主动跟赵王歇提出来的,他相信自己的能耐就算比不上自己的祖父,但也一定是比陈余强上不少的,这一次跟随陈余出征,他心里是有着一些计较的,甚至有些事连赵王歇都不知道。陈余一看这个架势,自己要是拒绝那就显得太虚伪了,于是只能答应了此事。定下来之后,赵王歇当时就给项羽发了一封书信,书信
里说的是赵国愿意出兵十万,一定要灭了秦国,好给之前惨死在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儿郎们报了血仇!当然,要是论起来跟秦国仇怨最深的,赵国敢说是第一可没人敢说第二,楚国虽然也是跟秦国一直都有着恩怨纠葛,但两国之间的关系早就已经剪不断理还乱了。往早了说,秦国和楚国对于中原的几个国家来说都是化外之人,是不受待见的,所以他们之间抱团联姻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两国王族的血统早就已经有所融合了。项羽接到了赵王歇的书信后,还是相当满意的,毕竟自己的手里兵马最多,在这个时候不管是谁,要是忤逆了自己,后果都是他们难以承担的。整合了一些手里的兵马,项羽决定在五日之后对章邯的大营发起进攻,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摧枯拉朽,以几万人的代价灭了章邯之后,直接入关,再之后,就是借着楚王说先入关为王这件事,让自己成为跟六国的国君平起平坐的人物。近乎二十万大军在手,项羽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楚王的麾下听候调遣了,他的目光早就已经投向了关中,还有天下。他以为,现在天下间要是有一个人能在这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开创出一个新的王朝的话,那这个人一定是他项羽,而不会是任何其他人。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准备兵马的时候,章邯的援军已经到了。子婴和章邯并非不认识,但是以君臣的关系相见,却还是第一回。子婴率军从关内方向滚滚而来,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大秦赖以为生的骑兵,并且军容整齐,气势如虹,章邯远远看去的时候,就已经放心了一半。子婴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这统军的才能他不知道,但是就冲着他能想出来马镫这个物件,他就知道子婴不是一般人,全天下不会再有第二个了。这一战,章邯觉得有戏。子婴踏入大秦兵营的时候,穿着的是一身铠甲,他牵着自己的战马,灰头土脸的走向了迎接自己的秦军将士们,但所有人看向他的眼神里都充满了狂热。子婴并没有提前派人跟章邯打招呼,他就是想要看一看章邯军营里最为真实的情况。在来此处之前,子婴还路过了一次咸阳城,他并非是对韩谈和黑冰台不放心,而是去看一看自己在出发前往武关之前的一个吩咐有没有变成现实。始皇帝虽然已经死去了多时,但望夷宫里还留着不少始皇帝时期的物件,这其中就包括占地十分之大的专门用来炼丹的宫殿。始皇帝死后,赵高和胡亥为了表示对始皇帝的尊重,当然也可能是心虚,除了把胡亥的兄弟姐妹屠戮了个遍之外,不少之前始皇帝重用的宦官并没被处死。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炼丹的术士。本来子婴也是并没觉得这些人会对自己又什么用处,但一听到炼丹,他的脑袋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自己前世自史书中
看到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