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输了还不知道具体输在谁手...) (第2/2页)
外面的风言风语你听到没有?”
“儿臣听了。”
“怎么说?”
“荒谬可笑。”
“哪里荒谬?又哪里可笑?”
“一切说法都荒谬,实际目的很可笑。”
皇帝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眼神很有压迫感:“此类让你觉得可笑的、不值得上心的事,往往会就是危机之源,老六你可明白?该说的话要说清楚,莫让人自己去想自己去猜,莫太考验他人心智,想想万一他没看透会怎么样?你太独,也太傲慢了,那种不屑的想法迟早让你栽大跟头。”
六皇子有点愣怔。
看他这明显没听进去的样子,皇帝气得想丢他一脸奏本。
“朕说的听见没有?”
这时候,六皇子才回过神,点头应说:“儿臣听见了。”他说是想着对其他人不必多费口舌,对当了半辈子皇帝的父亲……没必要特别去澄清解释。有那个功夫,不如多做点事,当初同太子互有承诺,太子说没关系,他可以随心所欲,会尽力保护这至亲兄弟。六皇子说就算是为了太子哥,也要为旁的王公大臣不敢为之事,以争给太子亲哥节省些心力……
这个玩笑般的兄弟之约在太子生前其实没发挥出太多作用。
你想,这像不像穷人家兄弟两个说到感动处发誓将来要互相扶持干出大事业?像不像结拜兄弟发誓说将来富贵了不可相忘?像不像皇帝打天下时对跟着他南征北战的说老子登基之后不会亏待你们,老子同你们共享天下。
这种话,不能说虚伪,其实就是特定时候受到感染讲出来的。
有时候会想起来,但平时谁也不会刻意去惦记。
只除了两种情况——
其中一方抱憾辞世没办法完成诺言或者说其中一方飞黄腾达之后背信弃义了。太子这就属于前一种,六皇子说他本来一点儿没着急,还想着等以后慢慢的,就碰上这事,听到那个噩耗以后他立刻想起当初同亲哥的约定,特别难过自己还没具体做过什么,当时就特别想做点事,这种心情十分迫切。
这话是真是假本身无法考证,毕竟是只有他们兄弟才知道的,而其中之一的太子已经死了,这不是任由六皇子说?
但有一点皇上清楚,太子以前确实有帮衬他这个古怪的不讨喜欢的弟弟,虽然不是用很直接明显的方式。
那他们两个私下有一些沟通就很正常。
再拿这个去结合先前老六那些行为,就很合理。
他对人的承诺没做过,太子就不在了,这
时候可不得想做点什么来宽慰或者说麻痹自己吗?皇帝很想问他其他想法呢?没有其他什么想法?比如说继承他的位置,为他做完没来得及做的事?
但最终皇帝也没问,他想再看看,观察观察。
现在只能说老六和他想的还是很不一样,他心里其实挺有东西。比起好好了解从前忽视的这个六儿子,先解决这出闹剧才是真。
于是,不等那群人出第二计来圆场,皇帝就把其中最权势滔天的几个召进宫来斥骂了。
骂完就是责令闭门反省,还罚了人半年俸禄。
看起来好像也没大动干戈,有点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意思,那是考虑到之前的太子案动作太大,已经让朝野震荡过一回,数月以来多少人难以安生。好不容易才终结,皇帝并不想在这种时候下死守去惩治大臣,一个时间太近了,二个还在过年。
但其实不需要什么大力惩治,皇帝没责骂六皇子,反而惩戒了他们,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这次显然是他们输了。
输了还不知道具体输在谁手上,这次显然不是六皇子本人的手笔,他一贯不是这路数。
那驳文写得太俗,就因为俗,是个人都听懂了,在外面引起了不小的议论。皇帝都不见得能堵住天下百姓的悠悠众口,莫说他们,法不责众这个说法自古就有的,除非牵扯到造反什么的,正常来说但凡不是要命的事情,当许许多多人都参与进去,想发落都不知道找谁的时候,上位者就不便计较了。
要不然老百姓马上就会觉得你是心虚了,恼羞成怒,想用手段让我们闭嘴让我们不敢说。
你这么着急忙慌的不得是心里有鬼?
咱们大家说中了吧?
单个的百姓极端弱势,但要是很多很多的,大家都那么想都那么说,你就不能简单的镇压它,得妥善解决以避免滋生祸患。这不,老百姓毫不费劲就理解消化了周鹤延那个驳文,他们甚至还给延展扩张深入分析了一通,分析出更多,甚至想到了很多搞事情的大臣都没想到的方面。
可能这就是阅读理解的可怕之处,读者就是能看出点作者都没想到的东西。
不怕人看驳文不动脑子,就怕他们理解太深。
你看看!
这波理解是不是把皇帝都给洗脑了?皇帝觉得很对,百姓想的没毛病,这个群众路线大成功。人或许会质疑另一个人的观点,但是假如说人人都那么讲,许许多多非利益相关者全都那么讲,他能不动摇?
那都是普通百姓。
六
皇子在民间又没多少贤德名声,你看搞诈骗的都不会想到拿他作筏子,以六皇子的名义筹款基本等于自取其辱,筹不到钱。
在此前提下,有一天老百姓都觉得他被搞了,有人在针对他,想借题发挥做了他。
那会有假?
老百姓的话不比有立场有阵营的文武官员实在多了?
百.度.搜.醋.溜=.儿-=文.-学,最快追,更新.最快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c>l>e>w>x>c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