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大明王朝1587 > 第102章 孝为法伥

第102章 孝为法伥 (第1/2页)

两个月后。

万历十六年,九月九日。

文华殿。

“明日皇上要启程亲诣大峪山检阅寿宫,具体的仪程,臣都已经记下了。”

朱翊镠身着一袭红地洒线绣金龙重阳景菊花补子衣,同以往一样笑眯眯地坐在下首,看着立在御案后正斟酌着举笔题字的朱翊钧道,

“皇上自北安门出德胜门之时,臣即于德胜门内月城等候,待皇上圣驾甫至,臣致词送行,尔后再行一拜三叩首之礼……”

朱翊镠说了两句,见皇帝仍提着笔心不在焉,不由问道,

“皇上以为如何?”

皇帝回道,

“都是现成的仪式,朕去个五六天也就回来了。”

朱翊镠笑了一笑,他刚从慈宁宫请安回来就被皇帝召到了文华殿,此刻也不知该接甚么话好,

“既然皇上并无其他事……”

皇帝开口道,

“四弟啊,你来瞧瞧朕这个字写得怎么样啊?”

朱翊镠闻言便站起身来,慢慢踱至皇帝身边,探头看向御案上的那一个“孝”字,

“好!”

潞王赞了一声,顿了一顿,接着又赞了一声,

“皇上写得好。”

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笔,

“果真?”

万历皇帝书法之精到,功底之深厚,在明朝皇帝之中是可以排上前三的,如果不是因为万历皇帝留下的书法真迹所传甚少,以及他后期对书法和朝政一视同仁的懈怠,万历皇帝完全是可以有机会成为不逊于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米芾一流水平的书法名家的。

这一点,在后世是达成一定共识的。

倘或再加上万历皇帝留下书法真迹的实际年龄这个因素,朱翊钧这个脱离了琴棋书画环境的现代人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单靠练习赶上万历皇帝的书法水平的。

故而朱翊钧的这句话问得就有些心虚,他觉得朱翊镠看得出来皇帝的书法水平“大不如前”,只是不敢对他说实话而已。

“当真是好。”

朱翊镠相当捧场,或者换句话说,任何人捧上了皇帝的场就不敢不一鼓作气地捧下去,

“臣听闻皇上曾有一幅御书‘龙’字流出朝鲜,引得朝鲜卿士大夫好事者争相摹刻,以藏于家,朝鲜国士大夫尚且如此,何况区区一晋商?能得皇上的一个字,已是天大的体面了。”

朱翊钧笑了一下,道,

“朕的确是好

久没写字了,从前朕最喜欢摹写颜真卿的《孝经》,还曾命张居正装潢题识后,收于大内。”

“只是张居正当时劝朕,‘君德之大,不在技艺之间,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皆能文章擅绘画,然皆无救于亡乱也’,于是朕后来就不写了。”

“直至张居正死后这些年,朕也没好生写上几个满意的字,若单论起技艺来,一定较年少时退步了不少,四弟这是在宽慰朕呢。”

朱翊镠笑了笑,绕过张居正的话题不提,只是笑道,

“臣只是觉得,一介晋商,不值得皇上再三提笔,他有钱无权,皇上若是钟意他的行商之技,难道还怕他不为朝廷所用吗?”

朱翊钧伸手拿过万历皇帝的私人印玺,往那张似真非假的“皇帝真迹”上盖上了一枚命德之宝,

“四弟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有钱和会赚钱是两回事,愿意捐钱给朝廷和愿意赚钱给朝廷又是两回事,这一码归一码,朕要是能单凭一幅字就能换得一个为朝廷赚大钱的忠心商人,那绝对是朕占了便宜。”

朱翊钧盖完章,甩了甩手,一旁就立时有小太监们呈上温水、手巾,为皇帝挽袖净手。

“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朱翊镠回道,

“《孝经》中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对他的父母亲,对他有生养之恩的人,他都不能够去爱,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尊敬皇上、为朝廷尽忠呢?”

朱翊钧摇了下头,他根本不相信这种荒谬的理论,明末两大著名孝子,范文程和吴三桂,同样也是著名的汉奸,若是站在大清的立场上,孝子和忠臣倒是辩证统一的一对同义词,

“私德不可与才干相提并论,张居正当年还有‘夺情’之议呢,其实朝廷上下谁不清楚,这孝与不孝,不过是一个攻讦他人的把柄,说白了都是家务事,朕何必带头嚼人舌根?”

朱翊钧将手从热水盆里拎出来,任由小太监替他擦手拭水。

公平来讲,朱翊钧是不知道范明那个“孝字跟前鞭爹尸”的宏伟计划的,他收到范明献上来的黄教佛珠后,从刘守有那里得到的情报仅仅是“范明不守父丧、不付丧资”这样的“小节”。

而现代人朱翊钧对于古人所看重的“死后风光”恰恰又看得没那么重,换个角度说,如果朱翊钧他现在死了,他自己也是不会要求他名义上的“儿子”为他守丧的。

再加上他早就知道历史上的范明父子不和,所以对范明在他父亲死后的种种

举动并不吃惊。

事实上,朱翊钧并不觉得“守丧”和“人品”有甚么直接关联,历史上的努尔哈赤还为李成梁守丧三年呢,最后叛明屠城的时候,也没见他手软啊。

退一步讲,明末人品大节有所亏欠的人才多了去了,再多一个范明也不多。

可若是能因此变范永斗为自己所用,让这位满清的皇商心甘情愿地为大明挣钱御敌,那可比追究甚么“守丧”、“造墓”的重要得多了。

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对修建定陵百般看重,现代人朱翊钧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唯物主义者,

“钱财本来就是个跑腿的,有了跑腿的,百工技艺那是孙子,官吏缙绅他也能做孙子,就说这修建寿宫罢,万历十四年的时候,朕曾命抚按官各进有助工赃罚银两,接着又下旨实行‘开纳事例’,卖监生头衔筹金,结果这修了三四年了,刚刚才修出了个大样子来。”

皇帝擦干了手,将袖子重新放了下来,

“那范明要是舍了他爹的墓不修,反捐了钱来修朕的寿宫,四弟啊,你说他该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忠臣呢?”

朱翊钧此刻的说法当然有点儿是在欺负人的意思。

按照儒家体系的设定,他这个皇上是世间至高无上的“君父”,等于是大明最大辈份的“爹”。

朱翊钧用他这样大的辈份来同范明一道“反孝”,显然并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反孝”。

简而言之,名义上是反的,制度上还是遵从的。

进一步说,即使朱翊钧对范明的这个请求确实心生反感,但那也是处于皇帝视角的反感,他作为现代人的内心是为范明叫好的。

朱翊镠当然听出了皇帝只是在名义上支持范明,于是笑道,

“忠臣是皇上的忠臣,皇上既有圣断,臣岂敢置喙?”

朱翊钧道,

“朕是想让他成为朕的忠臣不假,只是朕不明白,朕的这一个字,果真值得商人们如此追捧吗?”

朱翊镠答道,

“那是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