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1991年的上海 (第2/2页)
前年的12月,沪市的第一家肯德基店在外滩2号的东风饭店开业,作为当时整个外滩唯二可供消费的饭店,肯德基以其代表的星条国文化,很快就风靡开来。
开业首日,当时还通车的金陵东路步行街万人空巷,市民们都想知道这个星条国炸鸡到底是什么味道。
李立自然知道肯德基是什么,不过现在的他只能装作不知道。
“哥,别摸我头,会长不高的。”郑玥皱皱鼻子,然后笑嘻嘻说道:“还有,哥你真笨,肯德基不是一种鸡,他可是舶来品,听说他们的总统每天都吃这个。”
“你吃过啊?”李立看了一眼表妹,微笑着说道。
上海人均收入远超家乡,作为改革开放的前线阵地,上海月人均收入早已超过100元之多。
按小姑一家的家境来说,肯德基的价格还是十分高昂,是不会让表妹吃这些‘高档食物’的。
“我没吃过,但是我同学吃过,她们跟我说的,听说特别特别好吃。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吃过的。
我之前天天缠着爸妈带我去,他们都不答应,只知道心疼钱。”郑玥吐槽道:“要不是你来了,他们肯定还跟铁公鸡一样,还不让我去。”
“噢。”李立捏了捏表妹的脸。
改革开放才十三年多的时间,人民群众对于国外的好奇心是十分严重的,对于所有来自于国外的东西,大家普遍都认为是好的。
当然不只是现在,李立知道,哪怕在后世,慕洋这种心理也无法根除。
不过这个时代更甚而已,大学生都想出国,向往着国外‘新鲜的空气’。
人们热切的想知道国外的一切,想知道华夏到底离世界有多远。
因此每一种舶来品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在这其中也看见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譬如可乐在80年代是被放在进口商店的橱窗中销售的,有个老百姓买了一听,像是好酒一样深埋地下,想着孩子成家立业那天打开来喝,等到那天挖出来,地下的可乐早已过期了。
诸如此类的笑话,数不胜数。
于是乎,刚刚进入华夏的肯德基正好满足了华夏人对于星条国文化衣食住行中‘食’的印象,以至大家都认为星条国人是天天吃炸鸡的。
正在这时,公交车鸣着喇叭到站。
李立和郑玥上了车,郑玥从自己的小口袋里掏出两毛钱,上交给售票员。
这个年代,公交车票价只收1毛钱,5元钱就可以办一张月票,便宜无比。
站在公交车上,李立打量着一闪而过的景象。
花园洋房,弄堂,二八大杠,淮海路,金陵东路,带着怀旧色彩的建筑,各处正在施工的工地。
一切的一切,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李立却知道,这一年,是所有东西都在发生巨变的一年。
窗外,飘过歌声——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