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宠妻日常 第104节 (第2/2页)
郑太后失了力气一般回坐在榻上,感激不尽地看着皇帝,嘴角阖合,说不出话的模样。
皇帝安慰郑太后片刻,告辞离开。
郑太后收了收眼泪,精疲力竭地靠在软枕上,彷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
青杏犹豫半响,忍不住道,“太后,陛下会答应吗?”
郑太后神情平静,“尽人事听天命吧,能为云儿做的,哀家都做了,接下来看她自己的造化。”
若是素云有造化,郑太后眼底闪过异样的神采。倘若她儿未英年早逝,现在坐拥这万里江山的该是她的儿孙,可现在这江山跟她半点关系都无。
如果素云做了宁王妃,若有造化再更进一步,那么她的血脉将会与李周王朝永世长存。
素云出身大族,这是她的缺点,祖宗家法不允许她做王妃,可历朝历代坏规矩的人数不胜数,皇家这地方最是不讲规矩。
出身同时也是素云的优点,太子和燕王都不尽如人意,皇帝颇有不满。而宁王是后起之秀,然他起来不足一年,势单力薄,难以相抗,联姻高门可解他燃眉之急。端看皇帝愿不愿意给助宁王一臂之力。
……
皇帝的确在权衡利弊,事关重大,一时难以决断,没等断出个一二三四来,他就先回了西苑,比起皇宫,他还是更喜欢待在西苑。
他移驾,陆夷光自然跟着搬到西苑,比起留在皇宫,陆夷光同样更喜欢西苑,省了晨昏定省也省了应酬。
住在西苑还有一好,她能经常见到陆见深,抬抬脚就能看到。
南康长公主生怕陆夷光住的不习惯,三五不时地让陆见深带东西进宫,都是她爱吃的自家厨房做的小点心小吃食。
在陆夷光偶然一次发现大臣们的午膳实在难以恭维之后,陆夷光投桃报李,让小厨房悄悄给陆见深送饭。
一想之前陆见深吃的都是这么清淡的食物,陆夷光顿生怜爱,让小厨房变着花样做饭,同时避开忌讳,御前伺候不能吃味道太重的食物免得冲撞圣驾。
送了陆见深,把皇帝撇下好像不大说得过去,不过皇帝有御膳房精心烹制的午膳,遂陆夷光改送点心。
纵然皇帝对感情的处置让人一言难尽,但是摸着良心陆夷光不能否认,皇帝待她极好,有求必应,想方设法的弥补。
这一日,皇帝把宁王招来,打算试探下他的态度,正说着话,王保拎着一个食盒进来,笑眯眯道,“陛下,长乐公主送点心来了。”
宁王就见皇帝眉眼舒展,心情颇好的模样,“今儿做了什么?”
宁王垂了垂眼,看来传言不虚,父皇对这位新妹妹宠爱有加,新妹妹。宁王牵了牵嘴角。
“海棠酥,有咸口也有甜口的,”王保笑着道,“送来的宫女说,是公主亲手做的。”
“那是要尝尝,”皇帝看向宁王,“阿萝亲手做的,你也尝尝。”像是想起了什么,皇帝微微一挑眉,“思行有吗?”
王保赔着笑,“奴婢没问。”
皇帝捋须一笑,“肯定少不了他的,中午送膳食,下午送点心,这丫头偏心眼儿。”
王保一个劲儿的笑,皇帝中午有百八十道菜,哪里用得着八公主送。
皇帝拿起一块梅花酥,尝了一口,“味儿倒好,比前两天做的红豆千层糕好,你也尝尝。”
一眼看过去,见宁王轻轻锁了眉,皇帝眯了眯眼。
触及皇帝视线,宁王拱手,“我们自然知道八妹与思行兄妹情深,可落在外人眼里,只怕于八妹清誉不好。”
皇帝顿了顿,觉得宁王言之有理,毕竟陆见深与阿萝是表兄妹,这般太过亲近了,之前倒是他大意了,还没转换过来。
皇帝点点头,“还是你细心。”
“父皇日理万机,才无暇考虑这些小事。” 宁王轻轻笑了,笑容愉悦。
第100章
经过宁王提醒, 皇帝意识到自己想的不够周全, 阿萝没转换过来,他也犯了同样的错, “回头朕提醒阿萝一声。”话锋一转, “怕是又要不开心了,还是由着她去吧,谅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皇帝女儿不愁嫁, 清誉不清誉, 不用太在意, 开心最重要。要不然也不会在从护卫那得知两个女儿跑到象姑馆开眼界, 他也装作毫不知情, 一个字都没提。
宁王顿了下, 知道父皇宠爱她, 却不知道到了这般地步, 话已至此,他自然不会再讨嫌多嘴,“八妹是父皇掌珠,谁敢冒犯, 是儿臣想岔了。”
“你也是一片好意,”皇帝点了点头, “阿萝和思行总归是表兄妹, 不过他们情况特殊, 亲近些也正常, 才认她回来, 就要她和陆家划清界限,强人所难了,慢慢来吧。”
宁王轻笑,“父皇说的是,八妹聪慧,想来过一阵自己就想通其中关窍。”
皇帝看一眼宁王,“你对阿萝倒是上心。”
宁王一脸坦荡,“八妹救过儿臣性命,儿臣一直记得这份恩情。”
他对陆夷光的确生出过好感,在生死存亡之际,她没有放弃他。在环境恶劣的海岛上,她将更好的食物让给他。然而造化弄人,她是他的妹妹。这般也好,绝了希望,便不用再绞尽脑汁。
这是父子俩第一次直接谈起宁王和陆夷光一起落难那桩事。
去年宁王用这桩事试探过皇帝的态度,如今来看得不得承认,那是一步臭棋,饶是他有七巧玲珑心也万万想不到陆夷光居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
而皇帝同样没有忘记,偶尔也会斟酌,宁王对阿萝是真的生了男女之情还只是利用之心,他自然希望是后者。
皇帝收回目光,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皇帝又捻了一块海棠酥,末了擦擦手,转回之前的话题,“朕之前与你说的,你意下如何?”
宁王撩起衣摆跪下:“福慧郡主是个好姑娘,只是祖宗家法不敢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