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二十三章大师 (第1/2页)
钟灵智因年纪小,又忙着念书,往日也就来过茶园两三回,每次都跟着钟德平,虽跟李管事打过照面,但终归不熟。此时听说钟灵玉不跟他一块,心里怕怕的。可想起之前母亲叮嘱的那些话,他又不敢把那份胆怯表露出来,只得一步三回头可怜巴巴地对钟灵玉道:“姐,那你早些回来。这山上天黑得早,回晚了不安全。”
“好~我知道,你进去吧。”钟灵玉重又上了马车,让元浩康赶着车直奔松萝庵而去。
大西大师很少外出,平时去他那里,他就没有不在寺里的,自然一找一个准。见了钟灵玉来,大西大师笑呵呵地朝她招手:“来,过来,尝尝我近日炒的茶。”
大西大师之所以愿意跟钟灵玉这么个小姑娘一块品茶,除了觉得钟灵玉性格讨喜之外,最重要的是钟灵玉味蕾很出众。她天生对味道极为敏感,别人尝不出的两种茶叶的细微差别,她一尝就尝出来了,而且还能说出其中道道。对于痴迷于研究茶叶的大西大师来说,她这个天赋极度重要。
大西大师不爱虚礼,钟灵玉便也不客气,走过去坐了下来,接过大西大师递过来的茶盏。
她也不急着喝,而是先放到眼前看了一下汤色,见得汤色清澈透亮,白釉的瓷杯被茶水映得呈淡淡的绿黄色;再放到鼻子下嗅了嗅,一股似兰非兰的香气扑面而来,她只觉头脑为之一清,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许多。直到这时,她才将茶盏放到嘴里轻抿一口,也不急着咽下,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让茶水在舌尖、舌苔、舌根处来回打了个转儿,再徐徐沿着舌头两侧咽下。此时,春茶茶汤那特有的鲜爽、甘醇慢慢在口腔中弥漫开来,直沁心脾。
闭着眼仔细分辨里面的每一道滋味,半晌,她方睁开了眼,挑眉道:“这是二、三叶所制?味道却不逊于芽尖!大师莫非又有了新的制茶手法?”
大方大师抚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什么都逃不脱你这小丫头的嘴。”
绿茶最讲究原料的细嫩。原料越细嫩,所制出来的茶叶品质越好。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此时的芽质比较好,具有苦涩味的物质相对较低,所以这时的茶叶口感香而味醇,这才有了“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为了追求品质,巴县人在明前茶鲜叶的采摘上,都是只用茶芽。茶芽十分细嫩,上面还带着茸毛,也称”白毫“。而这种白毫到第二、三叶渐少,第四叶时就消失不见了。所以人们用眼睛辨别茶叶的好坏,就看白毫多不多,白毫多者,其采摘的原料幼嫩,多是好茶;反之则是原料粗老,价格低廉,味道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而茶树在这头一茬冒出来的茶芽,不可能都极为统一的只有芽尖那一点,有着长得着急一些的,此时已冒出二、三叶了。采摘的时候又不可能细看,双手翻飞采茶时,只会把这年新出的茶芽一起采。再在炒制之前,进行一次分拣,挑出所有芽尖,其余二、三叶甚至四叶,都算作次等茶,虽也炒制出来,却卖不出好价钱。
大西大师这泡茶,从钟灵玉尝出的味道来看,比芽尖味道稍浓郁些,还多了一丁丁的苦味。不过因为炒制的手法实在高明,这点子苦法在味蕾不如钟灵玉那么敏感的人喝起来,完全喝不出来——可以说,一般老茶客都喝不出。又由于它的甘醇消滋味比芽尖更甚,味道反比芽尖炒制的茶还要好。
既有明前茶的清爽甘醇,又兼雨前茶的滋味浓郁,还少了雨前茶那淡淡的苦味,再加上明前茶才刚刚采摘炒制完,茶树还来不及冒芽,不及采第二道,故而钟灵玉一猜一个准。
大西大师既承认,钟灵玉便不客气,拿过泡茶的壶来细看叶底。果然,在热水中舒展开来的茶叶,不光有二、三叶,甚至还有第四叶!
她不由赞叹大师制茶手段的高超。
对于制茶手段高超的人来说,即便原料不大好,也能炒制出味道十分出众的茶来;反之,原料再好,制茶手段不高明,制出来的茶不是有植物的清涩之气,就有一股子焦糊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