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科举扩招 (第1/2页)
张行思、郭度、姜氏等人自是轮番劝说韩建早日入朝请罪,说这样或许还能保住身家性命,可是两次拒绝朝廷征召的韩建哪里敢去长安,找杜让能、李思恭、王行瑜出面不成,又把主意打到了其他人身上,他的想法很简单。
只要朝廷下旨,面对天下人,像对待杨守亮和杨守贞他们那样承诺优待,那他也可以放弃镇国军节度使的位子,但现实情况是皇帝不上路子,朝廷根本不按照老规矩来。
在长安得报的李晔抚掌大笑,谓左右道:“他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由着他,把朕当什么,郭度倒是有些胆色,奈何韩建心中有鬼,这种首鼠两端的孽障,朕早晚必杀之!”
高克礼道:“华州唾手可得,奴婢恭喜大家了。”
“对了,铜字模要尽快烧制好,再去催催将作监。”
“遵旨。”
放下韩建不说,放下活字不说,根据延英殿决策,宰相杨涉终于递交了章程,两川节度使和奉天、感义、彰义、泾原等关中十镇后,朝廷向地方选派了大量文官,秘书省、国子监、翰林院、四门学、弘文馆等官衙的储备官员几乎为之一空,如今面临着严重缺员的情况。
朝廷宣布开启大统计后,御史台、户部、吏部的司郎级官员也几乎都是身兼数职,为了全面厘清京兆府下辖二十三县的情况,杜让能下令大量聘请临时工,确保下乡走访到户。
总之一句话,现在很缺官。
根据杨涉的章程,科举在今明两年要大幅扩招,明算、明法、明经、秀才、明字、三史、道举等常科照常接受报名,进士科依照旧严考,录取人数照旧严格控制在五十人以内,职能依旧是为朝廷权力中枢选拔储备官员,培养下一届领导班子和将来要下放的省级大员。
扩招照旧还是面向制科,所谓制科就是朝廷急需某方面专业人才,或者攻占一地后急缺大量基层官员,由皇帝临时下制开设的临时考试,李治在位时期,唐军剑指四方,带着唐协军四处出击,打下了大量疆土,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李治多次下制临时选才。
审阅完毕,李晔批准。
定初二年六月初十,朝廷下制宣布科举扩招。
面向复读生,开秋霜、幽素、文律、岳牧、词标、文苑六门恩科,录取后由吏礼二部进行诠试,通过者补送秘书省、著作局、国史馆、弘文馆、崇文馆,特别优秀者选派修史。
为选调各镇幕府的编外官员,再开才膺管乐、才高位下、贤良方正、抱器怀能、文以经国、藏名负俗、道侔伊吕、直言极谏、哲人奇士、博学通识、宣风兴变等十二临时科。
对于公卿将相和各镇节度使、判官、掌书记、刺史推举的人才,及以检校加职在基层为官的临时官员,开将帅科武足安边、知谋将帅、军谋越众、孝弟力田闻乡闾、博通坟典达教化、识洞韬略堪将帅、清廉守节政术堪县令、详明政术能理人用、吏理可从政、军谋宏达才任将相、详明教化、博文宏词等科,尽量将藩镇的编外人员收入朝廷。
朱温的大谋士李振,不就是个落榜生么?
这家伙落榜后,对唐廷的怨恨丝毫不亚于黄巢,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顶级阴阳人李振也有名言传世:“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所有常科考生,必须在七月十五之前,于户籍所在地完成报名与初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务必带好户籍地官府出具的状文,所有常科考生被要求在九月二十之前抵达长安。
九月结束之前,完成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发放准考证。
制科考生没这么多要求,人在户籍地的,在户籍地官府报名,然后赶赴长安接受礼部的资格审查,人在京师的在京师报名,同时接受资格审查,不在户籍地又不在京师的,直接来京师报名受审,然后同步接受资格审查,根据皇帝陛下的要求,制科考试的一切工作要在九月初六之前完成。
为了彰显新朝新气象,扫除往年科举的消极风气,体现朝廷优待人才的政策,皇帝特别恩赐,所有取得考试资格的考生,在京备考期间由朝廷承担食宿,现场确认结束后,集中入住平康、靖国、崇永、安永、远怀、昌信六坊的客栈,由京兆府负责统筹安排。
金吾卫做好保卫工作,要大力整肃长安治安,确保考生人身安全,确保各地士子对京师风貌的优良体验。
鉴于此,皇帝对六位宰相指示道:“为免臣工推诿敷衍了事,相公们回去给各自负责衙署的官员们开个会,务必要把责任细分到每个人头上,谁负责的环节出了问题就找谁。”
“一旦查处,严肃追责问责,决不手软!”
“臣等遵旨。”
决议层层下达,金吾卫蜂拥而出,御马监四大营堤骑四出,严肃的氛围笼罩京师上空,长安百姓也感到一丝不对了,各处出入要道都设关设卡,出入至少要经三道盘查。
不但如此,还要搜身搜货,那些北兵看上去客客气气,可是一旦有人抗拒搜查,立马就成了恶狼,不由分说就拔刀相向,好些个平日里横着走的皇亲国戚都被拿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