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酷吏案(21) 一个个精神抖擞,巴不 (第1/2页)
出了宫, 孟海英已经候着。
“大帅,看这天气不妙,咱别骑马了, 乘车好不好?”
殷莫愁点头, 上了马车。她平时话就少, 这时从宫里出来,神情怎么形容呢, 是忧虑,是惆怅,冷到骨子里的高深莫测。殷莫愁对敌人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但从不会对自己人发狠。
整顿兵部, 虽就这么几个字, 对当事人那将是一场多大的惊涛骇浪。
孟海英在外头问:“大帅已经跟陛下说了我们的计划?”
殷莫愁从深思中抽回神,脸不再那么冷,放缓语调说:“说了。”
孟海英试探:“那……陛下怎么说?”
殷莫愁:“陛下支持我们。该来的总要来,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左右迂回,两相圆满。该见血的就要见, 早见早好, 刮骨疗毒。省得世家们都说我们武人没战打,连刀剑都不知道怎么拿了。海英, 我知道兵部里有你不少故旧, 但这一次……”
孟海英急切地表忠心:“末将分得清轻重。兵改是老殷帅的遗愿, 也是大帅最重要的一步棋, 我们不会坏事。”
口中的“我们”是殷莫愁的一批心腹干将。
殷莫愁当然信得过他们, 放下帘子,不再有话。
孟海英在前面领路,马车旁边围着一队成建制的亲兵, 披甲持枪,肃杀威严。其实每次天下兵马大元帅出门,阵仗都不小,就像殷莫愁执意要佩剑进宫,做给人看的。
宁静的夜总能让人别有一番思绪,孟海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是他不知道,一些老朋友会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上作何反应,这将决定他们的命运。
回殷府的路经过护城河。
经过改造,护城河拓宽许多。先帝开明,他那一代起,河上不设宵禁。有数十条大画舫列在河上,甲板点红烛挂红笼,望去十里红妆,鼓瑟笙歌,影影幢幢。画舫并不全是皮肉行业,也有那种文人雅士的聚会,一些三流诗人会趁着夜色深深,衣香鬓影,在销魂与清醒之间寻找灵感。
河风一起,游吟诗人开始念唱,一些姑娘就会从画舫里钻出来,满目痴看,一边听,一边咬耳朵议论。而其他腹中无墨的男人们则在夹板喊两句荤话,醉酒乱来,借着夜色掩护,放荡无边形骇。
有艘画舫静静的,船头也没有点红烛,只站一人,穿得白净,负手而立。
那么多艘船,那么多男男女女,殷莫愁却一眼看见了李非,短短一个对视,殷莫愁先微讶了下,片刻,他们默契地相视而笑。好像一个问“在等我?”,另一个回答“对,在等你”。
去宫门口守着是不可能,那就在她回家的路上,那么多士兵围着,又在马车上,李非觉得不可能见得上殷莫愁的面。他也不敢去拦车马,先不说自己的身份还是个秘密,就是公开场合找殷莫愁,也不合适。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盯着她呢。
纵然有这么多阻碍,可他就是按耐不住。殷莫愁出行的阵仗,那么威严,偶有巡逻的京兆府的府兵和禁军遇见也都纷纷避走,何谈区区路人。她已不是贴着两撇小胡子和他在街头打赌玩箭壶的“殷先生”,也不是昏黄的灯下与他对酌谈勇气与责任的殷将军,她是赫赫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从殷莫愁的队伍出现在视野开始,他就追着她,一边催船工跟上,一边往殷莫愁这里偷看。水里的船哪比得上岸上跑的马,速度一快,船身就晃,他差点没脚趾抠地才保持住翩翩佳公子的形象。
殷莫愁掀帘,他的心忽然跟着船加速。恨不得脚上长钉子,把他长身玉立地稳稳钉在夹板。
河上的男男女女依旧用半雅不雅的诗句在耍花枪,传来姑娘银铃般的笑声,那是男人们的千金一刻,蚀骨销魂,李非一句也没听见,在这秋天的夜晚,他好像收获了某种可深植于内心深处的情感。
沿着护城河已经走了一段,前头偏偏有条画舫挡住了李非的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