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黑云压城衣带诏一 (第1/2页)
“太医令公务繁忙, 不敢留此叨扰。”荀忻站在原地, 还想在挣扎一下。
“与君相识数载, 岂畏我加害不成?”华佗摇摇头, 拉着荀忻的手臂往庭中走, “汤『药』已煎好,再迟『药』效失矣。”
一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荀忻回到了醒来的房间,看着案上的『药』碗,黑黝黝的『药』汁散发着苦涩古怪的中『药』味。
华佗见他神『色』迟疑, 仿佛手中的是碗毒『药』,略一思索明白过来缘由,“此『药』可助镇静安神,疏散郁结,滋补气血。唯一弊处,服『药』后行动许有凝滞, 无往日敏捷……停『药』后即可恢复如常, 君不必忧。”
荀忻终究信任华佗的医术, 即使心中还有担忧, 仍端起漆碗,抬腕饮尽微烫苦涩的『药』汤。
华元化难道能毒死他不成?
“此方起效甚快, 却不可久服。”华佗捻一缕胡须, 他平日里授徒习惯了, 自顾自道,“方剂中含百合、乌『药』、当归及川芎等等,尤其川芎剂量颇重。”
“此『药』不可久服, 久服亦致人暴亡。”
荀忻默默放下空碗,如此说来,这『药』喝多了果真会死人。
“川芎?”荀忻重复问了句,他莫名觉得这味『药』有点耳熟。
“君且宽心,只需服『药』数日,谈不上过量。”
“童子。”华佗转头望向门口,唤守在门边的『药』童,“取我『药』囊来。”
『药』童称诺而去。
华佗看着荀忻,“躯体无疾,而举止失常之症,世人通称其为癔病。”
“然以佗行医数十年所见,患此疾者症状不一,轻重有别。”
“或神志尽失,鼻歪口斜,言语含糊恍如婴儿。”华佗一一列举道,“或手足完好,却抽搐无力,不能站立,无法行动。”
“或神志清醒,眼未瞎却自以为目盲。”
“或举止与常人无异,受惊时拔刃劈砍,不辨父母。”他补充道,“行伍之中,新卒常见此症。”
“诸如此类,世人不解其故,只得以鬼神解之。以为阴侵阳气,于是祭祀鬼神,烧符扶乩。”他摇摇头,“岂是鬼神之故?”
只听华元化语锋一转,“君发病情态,曹公所述与荀令君所述,并非同一疾病。”
荀忻抬眼看去,眼神略带疑『惑』,没有流『露』出华佗所想象的惊慌之『色』。
华元化顿了顿接着道,“此事佗并未告知曹公与尊兄。”
荀元衡垂下眼,神『色』依然没有变化。半晌他轻声问道,“忻到底所患何疾?”
华佗见此几乎怀疑自己的判断,“君郁积于心,劳伤心脉……”华元化咽下长篇大论,只道,“理当仅有晕眩、失神之症,手足许有轻微颤栗,倒不至于颤搐不止。”
一般来说,但凡患癔病的人大多尽力遮掩,不欲为人所知。华佗想不明白,为何有人想要自毁声名?
“元化。”荀忻突然唤道,“疾病岂能自控?”
他徐徐道,“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这便是间接承认了华佗所说。
华佗看着眼前的俊秀文士,他继承了父祖遗泽的容貌、家声,天赋其才。若生在太平时,举孝廉为郎,出为一方守令,积累升迁为二千石,本该人人称羡。
即便如此,也难逃“身不由己,言不由衷”,也难免积郁难平,积劳成疾。
人生在世,谁活得没有苦衷?
多说无益。
年过半百的神医叹息一声,“人生如朝『露』,何必自苦如此?”
片刻后扣门声响起,童子抱着『药』囊走进来,奉给华佗。
只见华元化熟练而流畅地打开『药』囊,从中取出鼓鼓的长条状布囊,解开缠绕的麻绳,纤长的银针寒光闪闪。
针柄上一圈圈金属丝缠绕成环状,针身极细,有别于绣花针。
荀忻:“……”
“还需针灸?”他顿时心生不妙。
华元化摇摇头,“不需艾灸。”他拈针在指间,“仅针刺而已。”
————————————————
第二天荀公达前来探望时,便见华元化坐在床沿,荀忻卧伏在床,肩背袒『露』,颈椎上刺着几只毫针。
“尚书请坐,还需稍候片刻。”
荀攸道一声谢,在书案后坐下,“叔父安否?”
荀忻被勒令不能『乱』动,以他的视角看不见荀攸,只道,“太医令医术精妙,荀某安如泰山。”
华元化捻转行针,某人从善如流闭了嘴。
顾忌到华佗在场,他们心照不宣不谈兵事,沉默的气氛全靠华佗一人调动。
收回银针,华元化与荀公达两人拱手见礼,“尚书但坐,佗失陪。”他拎起『药』囊,走出门去。
“何日离许?”荀忻披衣坐起,扎针时没什么感觉,拔针过后颈椎『穴』位处就有些酸痛,他穿好里衣,披上外袍,起身走过来。
“两日后。”荀攸答道。
天气逐渐转凉,见荀元衡身上才两件衣物,荀攸叮嘱一句,“天寒当添衣矣。”
荀忻走到火炉前,摆好两只青瓷碗,提起铜壶柄倒热水,递一碗给荀公达。
“公达今日仅来探望?”低头吹瓷碗,热气扑面,荀忻笑了笑,“无事不登三宝殿。”
荀公达放下瓷碗,没听过这句话并不妨碍他结合语境理解,“确实想起一事。”
“何事?”
“火.『药』。”荀公达轻声道,“元衡知我何意。”
荀忻心中一凛,碗壁的热度烫得手心微痛,他忙将碗放到一边,“用于此战?”
“有何不妥?”荀攸的眼瞳沉沉如墨,平静看他,“此物当为破营利器。”
“元衡留于许都,可筹备此事,袭营之时能添一分胜算。”
荀忻沉默片刻,“火.『药』现世,若为袁绍所得,公达不怕反受其害?”他垂眸道,“此物可令四周之物化为齑粉,用于战阵,将来之事无人能预料。”
“若因此弃而不用,有因噎废食之嫌。”荀攸不太理解眼前人的担忧,叹息道,“兵者,凶器也。战阵之上,搏命之时,留有后手则为取死之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