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募兵腹案复归汝南 (第2/2页)
郭嘉揽住荀元衡肩头,“汝兄曾言,荀氏子弟坦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他催促道,“速说。”
被催得没办法,荀忻实话实说,“误信谣言耳。”
“我以为子扬精通器械,与之相谈半晌。”他沉默片刻,补充道,“却不知,子扬精通经义、兵法,独独未曾涉猎器械。”
他心道,演义误我。
荀忻所知的历史大部分来源于演义,即使他知道演义七分真三分假的写法,对于他不了解的那一部分,很难分清楚哪里是罗老先生虚构的。
他记得刘晔在官渡之战中献发石机这一节,于是觉得刘子扬必定精通机械,闲聊时跟其探讨起齿轮和杠杆的原理,刘晔也一直应和。
“听闻子扬精通器械,忻有一『惑』不解……”那时荀忻正打算虚心求教大佬。
刘晔终于羞愧地打断他,“荀君,晔实不通此事。亲友俱知,刘晔从未有涉猎。”
“不知荀君从何听闻?”
空气瞬间凝固,长久的沉默中,尴尬在两人间蔓延。
……
这大概是荀忻此生最尴尬的回忆之一。
郭嘉伏在案上,肩头耸动,笑得不能自已,“为何有人……竟有人造此谣言?”他的笑点大概在于刘晔实惨。
荀忻叹口气,在心里质问罗贯中,您为什么造这种谣呢?
转而一想,罗老先生写书时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编的故事最后比史书更家喻户晓。这怪不得他。
他们原路返回,渡过淮水,从南向北渡河时郭嘉倒没有太多不适,看得原本不信“郭祭酒水土不服”之说的许褚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奔波十数日,一行人抵达汝南郡的慎县,入城稍作休整。
传舍中,荀忻所居的屋内被人扣响,“主公。”来人推门而入,正是杨向。
“杨君有何事?”荀忻就着木盆洗头,乌黑长发垂在盆中,闻声握着滴水的长发,扯过一旁的布巾擦水。
“仆冒犯。”杨向发现自己来得不是时候,脚步微滞,略有犹豫后继续走上前道,“许都有军令送至。”
荀忻闻言来不及擦干头发,从杨向手中接过竹简,拆开封泥展卷而读。
“主公?”杨向捡起从荀忻肩头掉落的布巾,青年乌发沾湿,白若羊脂的脸上有水珠滑落,肩头衣襟一片深『色』,此刻阅信的神情略显凝重。
荀忻皱着眉,老曹下令知会他,趁着严寒未至,他们将要起兵征讨吕布。顺便让他在汝南募兵千余,率军前往徐州广陵郡援助陈登。
看老曹这意思,是想让近在广陵的陈登打头阵,为他大军从许都开拔争取时间,而后合军一处包围下邳。
募兵……荀忻犯了难,汝南郡被袁术糟蹋过,十室九空,老曹只让他募兵千余,像是去广陵打酱油凑个数,大概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人数还在其次,问题是老曹明示他,军情如火,让他越快越好。
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就变成了——如何在数日之间募兵千余。
荀忻收好竹简往外走两步,突然想起自己这副尊容。天冷头发干得慢,一时半会出不了门,他转而望向杨向,“杨君,烦劳邀郭祭酒来此一叙。”
初冬时节,人们已换上冬衣,郭嘉为图省事,学着刘晔在薄袍外裹一件羔裘,出门后被屋外的冷风吹得遍体生寒。他快步超过领路的杨向,推门躲进屋内。
室内生着几个铜火炉,直棱窗大半被糊起,只留下上方一掌宽透气。伸手在门旁的火炉上烤了片刻,郭嘉自觉活了过来。
“奉孝。”荀元衡起身走过来迎他,披散的长发『潮』湿,看起来刚刚沐发。
“何事如此心急?”郭嘉跟着荀忻走到入席落座。
“许都军令。”荀忻把竹简递给他,曹『操』让郭嘉留在汝南,等大军东至,随行参军事。
郭嘉看了一眼杨向,荀忻于是对杨向拱手示意,这位亲卫随即退去。
“募兵之事,元衡可有腹案?”郭嘉缓缓卷起竹简,竹片悉索作响。
荀忻垂眸道,“荒年更易募兵,汝南虽荒敝人少,然不时有人自淮南渡河而来。施之以资粮,不愁无人投军。”等郭嘉过来的这段时间,他考虑过后发现募兵本身不是难事。
“我所忧之事。”荀忻抿抿唇,抬眼望着郭嘉,眼中隐隐含忧,“新卒未及训练,途中是否会哗变,乃至叛『乱』?”
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卒不说上战场,就是简单的行军都成问题。新卒们从未离开家乡,途中很大概率会逃跑。一人逃,众人逃,这支乌合之众恐怕没到徐州就溃散了。
“要使一军令行禁止,需积年之功。”郭嘉收起了周身的随意,肃然道,“要使一军听汝号令,半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