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战机已至代汉涂高 (第1/2页)
许都内, 除了为学童启蒙的书馆, 以及经师授课的精舍、精庐外, 还有一类特殊的学馆, 称为“医馆”。
此为新任太医令华佗一手兴办, 招收的多为庶人贫民,“医学生”的待遇对比太学生,可免徭役,衣食住宿俱由医馆提供。
这一举动曾在许都士人中引发非议, 时人以医为方技,以医为贱业,认为官府此举无异于扶持异端,有违常理。
所幸此时许都中的士人都依附于曹『操』,对于曹『操』做出的决断不敢过多置喙,再加上世道『乱』疾病多, 医工的确短缺, 又因医馆初立时常常无偿诊治……
基于种种原因, 反对的声音终于弱了下去, 医馆得以在兖豫二州遍地开花。
“主公。”帷车缓缓停下,车壁被杨向扣响。
荀忻走下牛车, 杨向等人已上前与医馆中的门仆通禀, “高阳亭侯诣太医令。”
入内通禀的门仆回来, 拜道,“君侯请进。”他向荀忻赔罪,言明华佗正在诊治病患, 无暇出门相迎。
“无碍。”荀忻吩咐卫士在门外等候,随即跟着门仆往内走。
华佗成为太医令后,平日都待在宫中的太医署内,只有休沐日才能出宫到医馆中出诊。
庭院中栽种了不少桑树,树下的土地也未曾空闲,遍『插』栅栏,栏内种着辨识不出的『药』草,被围成了『药』圃。
院中头戴帻巾的短衣少年们,有的蹲在地上,手中拿着木杵捣『药』;有的端着竹篾编的簸箕,在庭中来回晾晒『药』材:还有人背着『药』篓,从门外进来,似乎刚刚采『药』而归……
走过回廊,到了医馆的正堂,门仆引着他进门,只见堂中病患排着长队,华佗与几名弟子正在坐堂问诊。
见他进来,华佗写完手中的『药』方,令一名弟子接替自己,起身前来会客。
“荀君安否?”华佗还是初见时那副模样,精神矍铄,须发乌黑,全然看不出年过五旬。
身着玄黑官袍的青年笑了笑,“劳君挂念,安然无恙。”
华佗细观他脸『色』,荀忻自觉地伸出手腕,任由华佗诊脉,片刻后华佗收回手,“君体康健,颅骨之伤亦已痊愈。”
“头为一身之首,百脉相通,一旦有伤则难治,君其慎之。”华佗叮嘱道。
被用华元化严肃的神情盯着,荀忻不由有些心虚,应声答诺。
“元化至许都,志才兄病情何如,君仍知否?”荀忻说出来意,此时书信不便,与其传书到兖州,不如来问不久前从兖州过来的华佗。
华佗整理着案上的左伯纸『药』方,“戏君已无大碍,如佗当年所说,休养三年之期便可痊愈。”
“多谢元化。”荀忻闻言放下心来,戏志才没事,老曹麾下多一位他能听进去谏言的谋士,或许许多事将随之改变。
“行医活人,本职也,何言谢?”华佗笑了笑,“若无君一力相助,怎有今日遍地医馆?”
他唏嘘道,“佗此前从未曾想,医者亦能如儒师一般,开馆授徒。”
荀忻望着华佗手上一厚沓的『药』方,正『色』道,“治病活人,医者便如再生父母,功德无量,而世人贱之,薄之,何其谬矣。”
“元化亦无须自薄。”他轻声道,“总有一日,医……”他本想说“医乐百工”,话到嘴边改口道,“医者与士人,将无分贵贱高低。”
“千百年后,如今‘医工’或许将改称‘医生’。”
这时“先生”这一尊称常常拆分来唤,如称张某为“张先”或“张生”。
华佗并不知荀元衡为何对医者如此尊敬,但他仍为友人的尊重和善意所打动,拱手谢道,“承君吉言。”
两人闲聊片刻,渐渐找回了从前的熟稔,荀忻接过仆僮递过的『药』茶,“元化掌诸医,为太医令何如?”从没做过官的华佗数月内骤然成为医官之首的太医令,他很好奇华元化有什么感想。
华佗的笑容逐渐消失,他捋了把胡须,叹口气,“佗从前常自悔弃仕从医,如今不悔矣。”
好不容易找到人倾诉,华佗打开了话匣子,“朝官五日一休沐,整日困居太医署中,无患可治,无处可去。”他低声再叹一口气,“为官不易。”
荀忻放下被煮成八宝粥的茶汤,咳了声掩饰笑意。
华佗看他一眼,“佗生『性』散漫,不喜拘束,待医馆万事妥当,我当抽身离去。”
荀忻拱手拜倒,“当为天下谢元化高德大义。”
“何至于此。”华佗忙将他扶起,“得知音如君,敢不尽心而为?”
“听闻袁术僭号称帝,曹公必将讨之,此行君是否随军?”
“军机要事,恕忻不能言。”荀忻低声拱手道。
华佗忙致歉,“佗冒犯。”荀忻虽然说机要之事他不能说,其实这话也就暗示他的确会随军出征,华佗道,“佗所创一方,名为‘麻沸散’,其中一味『药』材兖豫两地难寻,而淮南盛产。”
“佗难以离许,烦请君代为搜寻。”
“此『药』何名?”荀忻听到“麻沸散”不由挑眉,华神医果然研究过麻醉剂,他脑中浮现出华元化拎着斧头要给老曹开颅的画面,心里抖了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