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距离不离 (第2/2页)
“好啊。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后来,木沙有机会当了三四年的“坐家”,并非没有由此联想到“作家”,许是身姿越发矮了,又偏离了轨道,觉得“作家”一词变得更加遥不可及了。
但说那时的她,别说“作家”,就是“坐家”也像个门外汉。
由于梁进爸爸建房子未归,木牙一个人在家无聊,便携着两个儿子来娘家暂住。
用辛父的话说:“不缺饭吃,有地方住,待多久都没问题。”
可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就有是非,是非的说法或许太绝对,但有人就有不同,有不同就可能有摩擦。
对于木牙来说,这确是一个多事之秋。
先是梁进被村里的狗咬了,木牙怒气冲冲地找到狗主人,人答应她打疫苗后花多少钱报给他,再做赔偿。孩子打好针后,木牙却不好意思再去找人要钱。
再是收玉米时,大人由着孩子,把梁进和梁智留在拖拉机上玩耍,不慎,刚到两岁的梁智从车上翻下来,头朝下栽在地上,额头处被轧断的玉米杆戳中,划了一个大口子。
“吓死人了,才差那么一点儿,”木母用手指比出一指甲盖的距离,“就扎到眼睛了。唉,要真是扎到眼睛,你三姐即使不说什么,心里不得恨死我们。”
“当时你三姐一手抱着梁智,一手拉着梁进,一句话不跟我们说,气冲冲地去看医生去了,倒像我们没看好孩子似的。这不,孩子伤一好,人就走了。走了就走了吧。给人看孩子,哪怕是亲生闺女也是这样,带好了未必说你好,万一有个好歹,你可就犯大罪过了。”
“亲人也就那么回事。你看,跟人还讲礼貌,梁进被狗咬了,一下子花了三四百,倒犯起傻来,不好意思跟人要了。要亲人,别说三四百,就是三四十,也记得清清的。唉,不管怎么说吧,孩子终归没事,这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亲人间的翻脸是容易的。亲人间的和好也是容易的。寒凉的时候,你会想到他们总是在那里,生不断离。温暖的时候,你也会想到他们在那里,至少不弃。
可始终,他们还是他们,你还是你。
木牙的多事之秋,在木沙这里,有另一层意义上的“多事”。
返校后没几天,学校突然组织学生,前往二中,名曰进行一场生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作为校外集体活动,大家都穿了校服。到二中,队伍按班级排开坐下,大家首先讨论的竟是哪个学校的校服比较好看。结论是二中的校服比较好看。可同学们立即通过把学校的橡胶操场和他们砂质的操场对比,扳回一局。
很快,人员到位,同学们这才知道这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犯人集体审判。
不知道是不是电视看多了,觉得没有漂亮的演员,没有精湛的演技,没有烘托气氛的音乐,使得这样一种特殊的场合,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形式,教育效果比千篇一律的课堂讲课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着细数罪名的法院人员,看着低头不敢稍加妄动的罪犯们,木沙觉得,自己和木扁也该是其中的一分子。
人犯了错,洗白、惩罚、改过,虽有那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究竟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原谅,得到自身的解脱?
木沙是不懂佛的。高高在上、熠熠生辉的叫她害怕,“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说法也叫人觉得圆滑。
时至今日,木沙还在想这个问题,别人的好和自己的错总让她觉得自己悬而未决,时时不可理喻地暴跳如雷,或许只是由于不敢承认自己是困于生活蛛网却无能为力的蠕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