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由不得失望 (第2/2页)
“你在这里做什么?”木沙停下自行车,又惊又喜。
“等车啊,去县里买衣服。公交车不去我们那边,只能来这里等。”
“哦。”眼前的林杉,穿了件白色的蕾丝裙,化了淡淡的妆。想来她也有二十岁了,又过了高考,买衣服不很正常吗?
“高考成绩下来了吗?考得怎样?”
“别提了,快气死我了。文化课考了四百多分,比录取分数线高了差不多一百分,可专业分不够,没考上。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学素描了。要是不耽误文化课,兴许还能多考几分,没准儿我还能上一本。现在,唉,只能将就着报个二本了。”
想想那时的木沙,实在是太孤陋寡闻了。一本二本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其实吧,要是我早两年开始学画画,没准儿也能考得上。但起初我也没往这方面想,到初三下半年才开始学。要高中的时候像别人报个校外培训班可能也会好一些……”
木沙即使知道初中可以学画,也不知道到底能学出什么名堂。
王丹学音乐是那样。后来,听她说,王聪的绘画作品在X城获了奖,她还说过,她邻居家的女儿学舞蹈,后来进了一个什么舞蹈队,还上了电视。
惊讶的同时,木沙又十分羡慕,他们虽然学习不好,但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让木沙又想起苏瑞和大伟来,一个美术,一个音乐,表现得那么明显,却没有走上相应的道路,实在叫人遗憾。
是的,世间固然有人外人,天外天,但这句话出来的意义不该是比较,而是各得其所。
木沙想问问别的同学,但林杉知道的也不多。随口说了几句,车子来了,林杉上车,木沙下地。
这样又浑浑噩噩地过了一段时间,李老师打来电话,叫木沙去学校补课。
补课就补课吧,毕竟马上高三了。
到了学校,木沙才发现,这不是全体性的补课,而是学校给尖子生开的小灶。
教室里有普通班的,也有实验班的,有本届学生,也有高考不利,决定复读的往届生。
看来这不是第一天开课,看本班到的人数和自己的期末排名,木沙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不用说,这是李老师的好意。
此刻正是浓缩的都是精华。可惜,木沙既不是精华,也没能在其中真正见识精华的魅力。
回想过去,学习从始至终,木沙都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目的不明确,努力不明显,收获不明白。
后来,当她离开学校后,偶然间看了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屋》,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兰彻被院长“胁迫”充当教授讲课,兰彻以两个好友的名字缩写为饵,以30秒为限,和大家开了一个深刻的玩笑。
他问,谁在他提出问题的时候感觉好奇,谁又为即将获得新知识而感到快乐。没有。大家只是陷入一种疯狂的竞赛。他说,狮子被抽打也会学会坐到椅子上,但人们只会说狮子被训练得好,而不说它被教育得好。
是的,面对拿到手的课本和练习,木沙没有感到好奇,也没有得到知识的快乐。
若说训练,他们接受的方式也好,强度也罢,也不是严苛的。因为榜样常常在年级主任的嘴里:衡水中学。
这些都是后话。
虽然梦里常常回学校,但终究是梦了。只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偶尔想起,不禁感叹。然而,也还是没找到因人制宜的方法。
小灶并没有把人养多胖。开学后,一切如常,好的也还好,不好的也就那样。
那些往届生虽然被夸过几句,也是寻常。
木沙作为和他们的失之交臂者,对学校挂出的巨大红幅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不知是看得不够仔细,还是成绩不足为道,她没在其中发现冯云的下落。
那时,在她的了解里,除了大名鼎鼎的清华北大,对其他大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在之后的升旗仪式中,木沙听说学校出了一个清华生,本来分数不够,学校为他争取了两项加分,勉强把他和清华绑在一起,成了个清华国防生。
这样虚戴高帽的事情也为年级主任引以为傲,反复宣讲了好几回。
心中的迷惑一点点增加,却没有解答。
性格中的矛盾同样如此。
木沙常常自卑得自视粪土不如,但有时候又常常异想天开,自负得所见无两。
比如说在考大学这件事上。
她是知道清华北大的地位的,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可面对着第二年的高考,她心中所想的大学还是北大。
只是一个名字,对于学校专业一无所知,对于难度有所预估。
想想是可以的,或许学校还鼓励这种自大。花钱买两本盗版的《等你在清华》《等你在北大》也是可以的,或许还能在书中发现某种有用的借鉴。
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来,就有些大言不惭了。
这些话说出来还是在高一的时候,忘了诱因,大概是说08届的毕业生有幸赶上奥运会吧。
木沙只记得自己站在讲台上,倒是自信从容:“……其实也还好啊,虽然会错过奥运会,不是还有国庆吗?09年,也是一大庆呢,建国……”
齐越他们喊道:“六十周年。”
“可不是。大家好好努力,说不定真的有人考上了呢。清华北大也不是在天上,非得天梯可达。”
后来,面对一连串的平凡不过,木沙自保性地忘了这些大话。
然而,所谓忘记,只是一时没有想起。
说大话的劣根性,有木扁在那里,也叫人怀疑有基因上的传承。
然而,饱经打击的木沙,虽不明朗,隐隐地对未来的自己也有了某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