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有梦来依 (第2/2页)
惟一确定的是,听见图书馆还会心动。
她听后面的同学说已有几个人办了借阅卡,不久之后就可以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书了。然而,还不等木沙去问借阅卡如何办理,这件事就没了下文。这是木沙对这个学校最初的失望。
然而,她可以买书了。她的生活费从初中的三五十块、百八十块变成了两百。
她往饭卡里充一百。食堂个数不多,却大了很多。学校有两个食堂,一个回民食堂,一个大食堂,大食堂还有室内室外之分。
学校也没有最初想象得那么封闭。中午和晚上,也常有学生拥到西门,却吃外面的小摊子,小饭馆。
木沙的伙食比之初中丰富了许多:烙饼、小米粥、包子、馒头、米饭、鸡蛋、炒菜、面条……一天的饭钱常常在一块五和四块之间徘徊。
剩下的钱除了车费、日用品,她便开始买书。买不少书,不少参考书。她还不懂什么黄冈、星火,杂七杂八地买来,翻翻,不翻翻,数、化、物、英自不必说,答案比较唯一,语、生、政、地、历做来,常常变成抄答案,抄了答案也不知其所以然,慢慢地对答案失了信心,对自己也失了信心。她与学习的隔膜,此时此刻,明晰地显示出来。
最后这些参考书大多堆在枕头边,像一具具战败而弃的无用骸骨。
为什么不买小说呢?为什么不买名着呢?
学校外面的小书店里没有多少小说。新华书店兜里没钱也不敢进。最重要的是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挤压得人没了闲情逸致)来看闲书。学校里有专门的印刷处,试卷满课堂乱飞,做了一张又一张,有没有效果吧,反正都由学生买单。
对接触到的教育没有热情,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对教育给予、学习而得的知识能在未来发挥些什么作用也没有明确的认知。
哪怕如语文老师所说,他们这些人,哪怕只是一个高中生,放到爷爷辈也算得上知识分子。哪怕班主任李老师也说,虽然他们目前只是高中生,但真遇着什么事,解决起问题来绝对和那些小学或初中就辍学的同学不同。
走过启蒙,仍旧懵懂。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令木沙悬着无安的事情。不不不,应该说是一个人,不不不,应该说是一个人给木沙带来的感觉。
那个人就是第一天,第一眼见着的齐越。
那感觉就是这个人在自己面前出现的次数有些过多。
木沙之后接触了点心理学。感觉来源于注意,注意或者只是由于介意。
但还是不正常。
比如,作为同学校的杨云飞,他们在班里见过几次?在教室外见过几次?最后,连他长什么样子都没能具体看清。不是不介意,而是真的没有打过几次照面。
前后左右,直到高一结束,分文理科,木沙也没能把全部同学认个完全。
为什么就是他,单单是他,不不不,也不只他,他身边也常常有那么两三个同学、舍友、哥们,但是就是有他。常常看见,常常觉得看见。
虽然追随,木沙从不敢放肆自己的目光。
班上不乏俊男美女,不缺聪明的,不缺有钱的,男生的目光,女生的目光都有所聚焦,他是最耀眼的一个,她不该是其中一个。
那些柳树下的遇见都是偶尔,那些排队买饭共在一个队伍也是巧合,那些迎面而来的不言不语或抬头撞见的款款微笑都是幻觉。
对,应该是这样。
偶尔也好,巧合也罢,幻觉也可以原谅,木沙有木沙的界限,高中生活因这偶尔、巧合、幻觉,有了木沙喜欢的梦的色彩,这便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