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登基称帝 (第1/1页)
一时间王勉陷入了抉择,他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回去,按照他以往的性格他应该回去。但是他犹豫了,因为他心里清楚,这次自己一旦回去了,那就只能永远待在京城里,做一个富贵闲人了。而自己之前得罪过的人,不会让自己好好活着的,所以他犹豫了,他舍不得了。此时王勉的脑海中,闪过了他的一生,从小在家中练武,好不容易长大了。少年从军,在尸山血海中拼杀,然后碰到了上司吞没功劳,最后遇到了当今皇上。他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他变得害怕了,他怕自己失去这一切。过了许久,他终于想通了,他回到案前写了封信,让人送了出去。而此时的西北大营,却是一片肃穆,因为理国公甘崇岳,到底是没有挺住,逝世了。此时的袁文殊,脸色凝重的看着眼前的棺椁,并且带头拜祭甘崇岳,随后就把诸将叫到了中军帐内商议。“各位,伯父的突然病逝,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但是眼下可不是伤心的时候。”“眼下在外面,可还有一个大敌没有解决呢,我们现在可不能大意啊,我知道,你们当中,有的人还是不服气。”“但是眼下的局势,你就是不服气,也得给我憋着,伯父既然病逝了,那本侯,就是西北的掌舵了。”“现在西北的一切都得听我的,在这种时候,你们要是违抗军令的话,那可就不要怪我袁某人不讲情面了!”袁文殊道众将听了之后都没说什么,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中,袁文殊看出了些什么,所以心里也放松了一些。而就在这时,账外进来一人,手里端着封信跪地道“启禀将军,夏国那边送了一封信过来,说是他们主帅写的。”“嗯?王勉写的信?这种时候他写的哪门子信?莫非是看热闹的?拿过来本侯看看。”袁文殊道袁文殊打开手里的信就看了起来,看完了之后袁文殊眉头紧锁,他不知道王勉是真的打算这么做,还是一招缓兵之计。但是他觉得可以一试,毕竟眼下自己这边的将士,虽然数量比西夏多,但却并没有西夏之兵的实力强。所以他觉得可以一试,但是他又怕出现什么危险,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赌这一局。“杨新,你去整顿兵马准备迎敌,其余各部各司其职,务必不能乱。”袁文殊道“侯爷,这信上说了什么?您怎么?”秦昭道“这信是王勉写的,他给了咱们一个选择,若是现在出城迎战,那他会就势退走。”“若是我们继续稳坐钓鱼台,他就会大肆破环周边的乡镇和村落。”袁文殊道“什么?他这是急眼了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这么做?”秦昭道而其他的将领虽然没说话,但也是纷纷看向了袁文殊,在等他给一个说法。“王勉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和本侯确实有关,本侯让人去西夏国都,散播了王勉,跟本侯合
作的消息。”“现在看来,是计策起了效果,应该是夏国皇帝下了圣旨,王勉现在有些左右为难了。”袁文殊道“侯爷,可是就这么出城迎敌,万一其中有诈,那岂不是?”秦昭道“所以本侯才会让杨新去准备,让你们各司其职,这样哪怕其中有诈,也不会动摇咱们的根基。”袁文殊道“可是,那杨将军那边会不会?”秦昭道“哼,本侯既然这么做,那就是有一定的把握,但是这世间之事,哪有十足的把握啊,所以风险还是会有的。”袁文殊道说完之后,袁文殊就没管这些人的想法,而是直接出了中军帐,往西南驻扎的方位走去。很快就到了地方,在杨新的军帐中,袁文殊道“杨新,这次风险很大,但是收益也不小,你现在告诉本侯,你想不想去?”“你若是不想去的话,那本侯可以换人。”袁文殊道“侯爷,这行军打仗哪能没有风险啊,不光是末将,就连兄弟们都心知肚明,所以您就放心吧。”杨新道“好,你果然没让我失望,去准备吧,本侯就在这等着你们回来。”袁文殊道西南大军很快就出发了,袁文殊在杨新的营帐里,焦急地等待着,说不紧张是假的。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心里又怎么会没有感觉呢?毕竟这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三天,这三天里袁文殊都没有回家,而是一直等在大营里。皇天不负有心人,,袁文殊终于等到了消息,看着眼前的信件,袁文殊急激动的手都有些颤抖了。等他看到信上的内容后,早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打赢了,或者说是自己的计策赢了。王勉的军队,在碰到杨新所率领的军队时,那是大败亏输狼狈不堪,而杨新虽然一路势如破竹。但是他并没有太过分,而是遵从袁文殊的话,就在后面远远地跟着。所以当时战场上,就出现了滑稽的一幕,杨新的西南兵,在不紧不慢的追着王勉的西夏兵。而王勉这边则是乱中有序稳步撤退,双方都很有默契,最后一直被杨新送出了国境。袁文殊拿着手里的捷报,走回了自己的中军帐,然后把众将重新召集了起来。“诸位,杨新送来了捷报,王勉的军队已经撤回了西夏,短时间内他是不敢来了,毕竟在他们国都中,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呢?”袁文殊道而众将听了之后都很是惊讶,但是随后又很是放松,毕竟这场仗算是打完了。虽然有些嫉妒杨新的狗屎运,但是那也没办法,易地而处,他们可不敢带着人去冒险。七天后,杨新回来了,袁文殊给他们发了赏银,并且慷慨激昂的鼓励了一番。之后就开始了狂欢,而袁文殊这边,则是回了自己的中军帐,开始整理起报功的文书。这场国战,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虽然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是他知道,自己应该是
回不了京城了。事情的发展也不出他所料,西北大捷的消息,传回到京城的时候,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波澜的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理国公的病逝,这才是京城惊讶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袁文殊的安排,毕竟理国公病逝之后,袁文殊就要直接接替他的位置了。这让朝中的大臣们,都多少有些担心,但是刘威对此却一点都不担心,不光如此。他还对袁文殊很有信心,无论谁问他的意见,他都对袁文殊表示了支持。再加上西北,也没有其他人能顶上位置,所以承佑帝正式下旨,加袁文殊为太子太保并西北统制一职。袁文殊也就正式的成为西北的二号人物,执掌西北边军,一时间朝堂震动、不过因为刘威的存在,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波闹出来,一切又归于平静。时间慢慢地流逝过去,因为西夏这边的失败,所以辽国那边也无疾而终了。承佑三年,西夏传来消息,凉王李继宗造反,王勉起兵平叛,凉王因为有其他皇室支持,所以一直打的有来有回。而袁文殊收到这个消息后,却并没有理会,反而是让人,继续往西夏国都传递假消息。一时间西夏国都是流言四起,皇帝就是再信任王勉,也难免犯起了嘀咕。但是毕竟他也不傻,自毁臂膀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但是这根刺就留在了心里。承佑四年夏,西夏的叛乱被王勉平定了,王勉加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一时间风头无两。而袁文殊这边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诟病,但是后来一个小道消息,就在灵州传开了。说袁文殊之所以不出兵,完全是因为跟王勉商量好了,等王勉那边造反成功后,会割让三洲之地给大魏。这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信了,这其中就包括西夏的探子。等这个消息传回西夏后,西夏皇帝更加疑心了,毕竟王勉,现在可已经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了。已经封无可封了,他有造反的心思也实属正常,毕竟易地而处,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有这个心思。于是西夏国内的情况越来越紧张了,而作为漩涡中心的王勉,他自然也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在承佑五年的时候,再也忍不住的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一举控制了京城。但是皇帝也不是吃素的,早就料到了会有今天,所以已经提前控制了他的家人。并且收买了他的心腹,最终一代大将就此落幕,而王勉的下场,也刺激到了袁文殊。所以袁文殊这边,给西南送去信件,让他们抓紧练兵,而袁文殊这边则是上奏承佑帝。趁着眼下西夏不稳,攻打西夏开疆拓土,本就有这心思的承佑帝,当即同意了。所以在承佑六年春,袁文殊正式起兵攻打西夏,一路上是势如破竹,根本就无人可挡。因为王勉的关系,所以西夏皇帝处置了相当一批将领,这些都是跟着
王勉,东征西讨的沙场老将。因为他们的倒台,新上来的将领都是些纸上谈兵之辈,所以根本就不是袁文殊的对手。袁文殊并没有急着推到西夏国都,而是稳站稳打的消化地盘,一步步的蚕食。而看到有便宜占的金国,自然也不甘示弱,派出大军收复失地短短半年的时间,就收复了两州之地。此时的西夏皇帝慌了神,赶忙派人去信辽国,请他们帮忙,而辽国这边也怕魏国做大。所以也是起兵寇边,而承佑帝这边也不是傻子,派出使节去了金国,达成了同盟。局势瞬间就变成了四国大战,而这一切对袁文殊都没有任何影响,他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稳扎稳打逐步蚕食。等到承佑七年秋天的时候,袁文殊已经拿下了四州之地,并且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就在袁文殊打算继续进攻的时候,西南传来消息,承佑帝突然下旨,撤了钱劲松的镇守之位。而袁文殊此时,安排人秘密前往西南交代了什么,新任的西南镇守还没等到西南,就被劫杀在了路上。承佑帝收到消息后是大发雷霆,他连夜把刘威召进了宫中,两人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但是第二天就传来了噩耗,秦国公刘威,在自己的府上自杀身亡,一时间京师震动。京城的西北人马群龙无首,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全旭站了出来,安抚好了西北的各方人马后。赶忙派人去给袁文殊送信,他同时让西北的各位将领,都给西北送信,就是为了防止半路被劫杀。实际上也不出全旭所料,西北将领派出的大部分信使,都被截杀了,但是因为数量够多,所以难免有些漏网之鱼。袁文殊看着手里的信件,一时间很是自责,若果自己不那么激进的话,祖父就不会被自杀了。但是随后他就从悲伤中反应了过来,迅速整顿兵马,同事去信西南,他准备起兵了。随后派人送信给全旭,然后看着眼前的沙盘圣旨到了西北,内容是让袁文殊回去吊唁,袁文殊接旨后就打算动身了。所以这一路上走的很快,根本就不是正常的速度,而全旭这边收到信件后。也行动了起来,直接让西北的人马看住北方大营,随后让梁浩带着人马入城。此时的禁军,在沈从兴的指挥下才反应过来,但是全旭这么些年也不是白混的。所以趁着禁军内乱,全旭带着梁浩杀进了皇宫,控制了承佑帝等人。此时的英国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放弃了抵抗,反而加入了全旭他们,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等袁文殊到达京城的时候,该准备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他在群臣的山呼中,黄袍加身,登上了帝位。袁文殊坐上皇位后改国号为明,并且大肆的封赏有功之臣,同时让西南的兵马,开始肃清国内的原宗室。至于袁维信?自然已经当上太上皇了。此时的坤宁宫中,袁文殊对着明兰道
“娘子,我许你母仪天下。”(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