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坚忍 (第2/2页)
日本之所以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转变,皆源于他们对“尊重”的期望,就像战败后各家报纸的社论反复强调的那样:“日本必须在世界各国中得到尊重。”可见,日本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日本人的“政策”。美国研究家约翰·脱兰在他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上)中这样描述日本人:“与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较模糊。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人讲究的是‘政策’而不是‘原则’。日本人似乎是没有道德心的……他的逻辑就像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随机应变。不需要时,还可以叠起来装在口袋里。”
“尊重”的政策,对日本人而言,远胜过“道德”的原则,因此,在采取某种行动方针而以失败告终时,日本便视其为是“错误”的,他们不会固守“错误”的方针,而是迅速地将其抛弃,以另一种方式换取“尊重”。在他们的观念中,“必须坚定地相信,军事的失败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是两回事,应当把军事失败作为一种动力。……因为,只有这种全民族失败的惨重牺牲,才能使日本国民提高自己的思想;放眼世界,客观而如实地观察事物。过去一切歪曲日本人思想的非理性因素都应通过坦率的分析而予以消除。……我们需要拿出勇气来正视战败这一冷酷的现实。但我们必须对日本文化的明天具有信心”。
如此独特的观念,并不独属于少数人,东京、大阪等城市的街头,甚至偏远村落的普通百姓也有同样的想法。因此,整个日本民族在战败之后,迅速地进行自我的涤除积垢,民众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努力改善不受“尊重”的环境。
一旦确立了新的方针,日本人便会用勇于逆流而上的鲤鱼来要求自己,他们隐藏起个人的情绪、舍下自私的利益需求,忍耐新的生活方式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转瞬间,曾经骄横凶残的日军变成了“谦谦君子”,被战胜国安排修路、修机场,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抵触情绪,甚至愿意为了无心之失而以自动挨饿的方式表达歉意。
此时,日本的民众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他们像机器人一样精准、刻板,一丝不苟;街上一尘不染,人流整齐有序,公共汽车分秒不差;日本从不停电,也不停水,即使是遇到了地震和海啸,日本人也从来没有表现出慌乱之态。他们像机器人一样勤奋、刻苦,不知疲倦:晚上加班到八九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便是到了午夜时分,高耸的写字楼里仍有许多人在加班;他们永远高涨的积极性和超强的责任心,有时执著到了令人厌烦的程度。
每个日本人都像机器人一样,忠实地履行着自己职责,为了能获得“尊重”而坚忍地为战后的“重生”付出。拥有如此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本身就足以令别国动容,他们创造的奇迹更是令整个世界震惊。日本在战后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便从二战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亚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从1983年开始超过了美国。他们如愿以偿,得到了世界的“尊重”,不单是经济实力上的,更多的是战后恢复过程中的坚忍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