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 (第2/2页)
7月27日,日本国内的3个内地师团开进华北地区,向驻守北平的军队起了攻击。8月,日军陆军组编上海派遣军,开始了对上海的大举进攻,“淞沪会战”爆。它对于心急的日本人而言,无疑是一场过于漫长的战争,因为从8月对上海动进攻到11月日军占领上海,一共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而这曾经是日本定下的灭亡中国的期限。
1938年4月1日,近卫文麿内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要不惜血本、孤注一掷。同年,日军相继占领徐州、开封、武汉、广州,并对八路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两个月的烧杀淫掠。
此时的近卫文麿非常清楚,日军在中国战场多待一天,损失就惨重一分。于是,尽早从中国战场抽身的想法闯入了近卫文麿的脑海,为此他不得不做出和战并行的两种举措。
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表声明,改变原来的战略方针,将中国的国民政府由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并提出了日、满、华携手,以“确立国际主义”、“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合作”等。显然,他的目的是要拉拢国民政府,迫使其屈服。但除了收获了一个以汪精卫为的汉奸政权外,其他的一切照旧。此后,近卫文麿还多次提出所谓的“合作”声明,结果都吃了“闭门羹”。
至此,近卫文麿已全无办法,灰心丧气的他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辞去相职位,由其他人来替他解决日本侵华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之后接任的平沼男爵,还是再度出山的近卫文麿,都无法将日军从中国战场的“深渊”中拯救出来,除非这场战争结束。
身在前线的日军,无论是否认识到了自己的窘境,都唯有继续作战,甚至以更疯狂的态度残害占领区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这其中最令人指的,莫过于1937年12月占领南京之后长达数月之久的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