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多说“我们”少说“我” (第2/2页)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放任型与民主型等三种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其他人对这三类领导者的观感。
结果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同时研究结果也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
事实上,我们在听演讲时,对方说“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若长大成人以后仍然如此,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的事往往会因说话的态度不同,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没有做什么,同事们和我一样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尤其领导更是起了带头作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今天大家给我的荣誉,我觉得功劳不能归于一人,功劳是大家的。”在一些表彰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其实这些话多半言不由衷,因为明明工作就是一个人干的嘛。但是把“我”说成“我们”,一来显得自己谦虚,二来让领导和同事们听着都很舒服:这小子,还有点眼光。
中国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国家,中国人有内敛的普遍个性,这种内敛个性成为了我们基本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过分强调自己,什么事都抢着去干,或者什么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什么过错都推给别人,那这个人很可能就要倒霉了,除非你是团队中的头号人物。所谓“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干了很多,苦劳都是自己的,也要把功劳分给大家。不要感觉很不公平,生活在这样的人际生态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有什么办法?
不过让心中不平之人聊可自慰的,就是你做了事情但是把功劳和大家分享了,你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就会逐渐提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东西他们看不出来?领导更是眼明心亮,只要你不抢他的风头,时间长了肯定有你的好处。
篇末点睛:
说“我”跟“我们”的差别,其实就是让听者心里头高兴与否。说“我们”,听者心里高兴,对自己有好处;说“我”,听者心里不高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既然这样,聪明的人就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
那么是不是不能说“我”呢?当然不是,只是要把握好机会。平时积累了很多人情资本,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把“我”说出来,等于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会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