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第7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5)

第7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5) (第1/2页)

海尔之所以能展这么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瑞敏积极开、利用人才。海尔集团有5万员工,文化层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张瑞敏眼里,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公司文化倡导要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合力。海尔刚刚提出“人人都是人才”这一口号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很多普通员工认为自己学历不高,“人才”二字跟自己根本不靠边,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对于这一点,张瑞敏早有预料。为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他便把一个工人明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用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这件事在员工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很快地,员工中间形成了技术革新的风气。“人人都是人才”这句话说得没错,作为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下属的潜能开出来,为企业所用。

海尔创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海尔人人有份。在海尔,人人平等,凡是在海尔工作过的职工,都应当承认他的老板身份,即便已经过世,他应当享有的那部分权益还可以由其子女继承。

在海尔,没有身份贵贱、年龄大小、资历长短之分,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能力的普通员工可以升迁为管理人员,平凡而有才华的工人也可以走上领导岗位。任全晓就曾是一名农民临时工,因为他勤劳肯干,勤于钻研技术,最终晋升为车间主任。他说,“是海尔的用人机制给了我实现自己价值的上升空间。”

正如张瑞敏所说: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资金、技术和设备等生产要素,但不等于说拥有了这一切的企业就是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人,充满活力和追求卓越的人。在他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机制,能不能营造一种氛围,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挥出来。

守土第七:凡事皆有法可循,仁义为先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世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这里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文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能疏远宗族,不能怠慢民众,要安抚左右近邻,并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交给别人,如果把治国大权交给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威信。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更不要舍本逐末。太阳正午时,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了刀子,就要抓紧时间宰割;手执斧钺,则要抓紧时机征伐。如果在正午阳光充足的时候不曝晒,就会丧失这个时机;如果拿起刀子却不宰割,就会丧失最佳时机;手执斧钺却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入。不堵塞涓涓细流,它们就会汇成滔滔江河。不扑灭微弱的火星,它们就会酿成熊熊烈火,让人无可奈何。不采摘刚萌芽的两片嫩叶,就会使得最终必须用斧钺去砍伐它。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因为如果国家不富足就不能够实行仁政,不实行仁政就不能够团结宗亲。而疏远了自己的宗亲,君主就会受害,失去了自己的民众,君主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因为如果把统治权交给别人,君主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那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国家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大家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体察顺应常理地去处理事务。对于顺应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并对其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可以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和睦而顺服了。”

本节论述的是保守政权的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对内“无疏其亲,无怠其众”;二,对外“抚其左右,御其四旁”;三,在政治上“无借人国柄”,防微杜渐;四,在经济上富国殷民。接着进一步说明了疏亲、失众以及“借人利器”的危害。最后指出,应该仁义、敬众、合亲,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和服”的目的。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个观点是本节反复强调的。历史上因外戚宦官专权从而导致朝代衰亡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东汉初期,为了防止外戚、宦官专权,皇帝对他们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到了东汉中叶的时候,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只有依靠母后临朝辅政。而皇太后又大多依靠自己的家族,这样皇帝的权力就落到了外戚的手里。等小皇帝长大了,懂得了权力的重要性,就开始和外戚争抢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他们只有依靠身边的宦官,铲除异己。于是又出现了大权落入宦官手里的现象。其实不管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专权,真正的实权都没有落到皇帝手里。而拥有大权的外戚和宦官则是飞扬跋扈,任人唯亲,卖官鬻爵,打击忠良之士,由此就使得东汉朝廷极其腐败。

在东汉顺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间,梁商、梁冀父子相继掌权,外戚势力达到顶峰。梁冀是个凶狠残暴的人,有一次,九岁的小质帝和他开玩笑,说他是“跋扈将军”,他一生气就将质帝毒死,然后立他的妹夫刘志为桓帝,那时刘志年仅十五岁。桓帝即位以后,朝廷大权都由梁冀掌握着,桓帝根本不能干预,百官更是惧怕梁冀,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梁冀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是因为他的两个妹妹分别做了皇太后和皇后。后来,他的两个妹妹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也长大了,就与身边的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梁氏势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