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 17 章 (第1/2页)
孙景凌就道:“的确先不急,咱们这样的人家也没有早早为孩子订婚的,不说非得举业有成,也要孩子更大一些,为了不耽误孩子嘛。再说林师兄夫妇膝下只有侄女一个女儿,真正的掌上明珠,也未必乐意早早就筹划着出嫁。”
“听老爷的,等到钟儿一路顺利的考上了进士,提起来底气也更足些。”
赵氏知道丈夫说的对,大家子里的确不搞什么指腹为婚又或者早早为孩子订下婚事:一是怕准婆家万一出什么事,岂不是害了孩子;二来也是担心小孩子娇弱,养不活。到时候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会尴尬,谁乐意自家孩子莫名其妙的就没了未婚夫/妻。
贾琰的冠礼在端午节之前选定了日子,他如预想般的顺利过了府试,许直依旧是第一名,孙钟第三、他是第七。林海在府试结果出来之后,就开始与贾敏选日子为外甥办冠礼,提早加冠也不必那么麻烦。早在贾攽去世,孝期结束,贾琰的装束就换成了大人样子。
如今最重要的只是取字而已,取字了,就意味着师长们觉得贾琰有资格如成年人一样出门交际了。冠礼自然再贾琰家中举行,知府孙高等尽皆出席。冠礼的正宾,正式为贾琰加冠的自然是林海,为他加冠以后,林海便道:“琰者圭也。圭者大臣礼器也,又指度衡之物。尔为家中长子,字为伯衡。”
贾琰恭敬行礼:“谢赐字,甥表字伯衡。”
自今日起,贾琰就是真正的大人了……当然了没成家之前,以及结合他这个实际年龄—十三岁,这个成年还是要打个折扣的。只是他出门可以得到对待一家之主的接待,在面对同科之时,也会更有底气。
贾琰现在只需要准备次年的院试就行了,四月院试,一切顺利,八月又是乡试。明年正式科举正年,连着两场,贾琰希望一切顺利。
许直的老家在鄂地,他原本是住在客栈的,可是府试之后,贾琰就邀请他住到自己家来。这样两个人讨论功课也方便些,而且邀请孙家兄弟过来也方便,四个人凑在一起,写诗作文。
不过孙钊还小,在家中念书的时间更多些,平时只有贾琰、许直、孙钟,且因为林海与孙景凌的关系,孙钟偶尔也住在贾琰家里,也方便他向许直、林海请教学问。
孙钟没有佩服过谁,他平素心直口快,就如那日接上那句柏梁诗一样,想说就说。倘若他瞧不上何人的学问人品,他也会说。
可是他如今是真的佩服许直。许直博闻强识,更了不起的是许直的品行—并不恃才傲物,真正的心性平和,又不乏锐利之言。而对于贾琰,其实孙钟最初还有点心情复杂,他父亲曾说他的少年老成是给人看的,孙钟当时还不服气。
可是如今与贾琰交往愈深,孙钟越觉得父亲说的是对的,自己的老成是装的,让人说一句:稳重可靠。但是实际办事,反正孙钟可不觉得自己能当好一个家。
他的这番感想是有缘由的。
贾琰冠礼之后,韩冯氏终于找了个机会将自家男人那些话告诉了奶儿子。当然了,她说的是“家中人等怕是有想头。”贾琰没想到自己不过用个阿原就引来这一通抱怨,他皱着眉,坐在书房想了半晌,最后去了林府。
“舅舅,外甥想将金陵的产业尽数脱手,在姑苏置下产业。”开场白让林海一挑眉,这是出了什么事?
贾琰自己就说了,金陵毕竟离着远些,他派人过去也未必照顾到。而且庄子上的人,主家离着远了,家中人又少,难免良莠不齐,他就想连庄子带人都转让出去,省着以后麻烦。收拾起来就不好看了。因而,想请老沈管家帮忙介绍一个扬州的中人,看看能不能从这里就将庄子转手。
这个想法算是周全,林海心中称是,嘴上却道:“你想的不算错,不过,如今你还是专心举业为上。至于金陵的庄子,就照你说的,让沈全去看看罢。”
却没想到,这个消息就带来了一场小小的麻烦,金陵的庄头借着送端午节礼的时候,在贾琰面前嚎啕大哭。嘴里还带着他的父母,意思是当年老爷太太都用他们,大爷怎么能不用了呢!大爷是要为官做宰的孝子啊!
贾琰原想从这些人里抽出一些人来用,毕竟是家里的旧人了,也更顺手些。奈何居然上来就拿着过世的老爷太太压他低头,话里话外居然还带着些威胁,这让贾琰一阵反感。恰巧孙钟过来找许直,就目睹了一场“贾伯衡落下人,小童生毫不留情”。
孙钟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干脆利落的处置,答案是,他做不到。毕竟父母还在,惯性的依赖是变不了的。贾琰落下人的时候,那些老庄头才知道后悔,哭求不已。可是贾琰的眼神一直很平静,他甚至让家中所有的下人都来到了中庭。
“我知道你们都是在家中伺候几代的人了。”贾琰坐在椅子上,语气平静:“所以有什么不顺你们心意的地方,自然可以上来就劝我‘要想想老爷太太’不听就是我不孝,呵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