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华夏文学》带来的轰动 (第1/2页)
《华夏文学》总共有两个级别的刊物,一个是省级周刊,一周一次,一般只表本省文人的文章。
一个就是总部的月刊,每个月底行一次,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上一个月在各省周刊上表过的精品文章。
全国五十个省级周刊,一个月至少四期,也就是说,月刊的那一百多篇文章,是从至少两百份周刊里遴选出来的。
月刊的宗旨非精品不刊登,由此可见要在《华夏文学》月刊上表一篇文章到底有多难。
据说为了确保月刊文章的价值性,他们总刊编辑与一些专家读者组成编辑委员会,大家先把一些省级周刊的佳品文章遴选出来,之后再经过大家投票选出一百多篇,作为当期刊登的文章。
也就是说,上面的文章,不是一个人可以确定的,也不是一个编辑的阅读口味决定的。
总之一句话,非精品不上!
这样会造成一个局面:有的文人,可以在省级周刊上表文章,但一年下来,都不一定能上一次《华夏文学》月刊。别说一年,有的人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笔耕了几十年,都从来没有上过月刊。
这么一来,《华夏文学》月刊就几乎成了文人心目中的圣地,大家以在上面表文章为最高荣誉。
一个人一年下来,能有一篇文章在《华夏文学》表就已经可以炫耀很久了。那么,如果说一期之内。同一个人在上面表了三篇文章,那是什么概念呢?
苏文就有了这样的待遇!
说实在的,他的文章在新一期的《华夏文学》月刊上表。事先并没有人通知苏文。这两天,他的《白杨赞》一出来,舟不平那边已经偃旗息鼓了,据说住进了医院。
没有人干扰,苏文的生活就进入了轨道,一边改编《雷雨》,一边跟踪《玩偶之家》的进展——也许是看到自己公司席剧作家对《玩偶之家》致以最高的评价。唐雅亲自出马,再一次到苏文家,与他商谈合作事宜。
苏文的条件很简单。与清新文化公司开出的条件一样就行了。对此,唐雅也并不fè huà ,对照着清新文化公司的合同拟了一份协议,干脆地把字给签了。
她豪爽。苏文也不多言。签了字,说着合作愉快的话。
至于人家公司怎么运营这部作品,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苏文就不插手了,只是通过与高冰联系,随时掌握这事的进展罢了。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苏文接到了肖克文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一副大笑高兴的语气。问苏文有没有看新一期的《华夏文学》周刊。
苏文说没有,不过很快就找到手了——在这里不得不说《华夏文学》月刊为何能有让无数文人向往的地位。那全是因为它的销量!
华夏帝国文化底蕴深厚,国民生活殷实,肯定就要追求精神的享受。《华夏文学》创刊一百多年,凭着他们对精品的追求,整个华夏帝国的民众都知道上面的文章都是一时之选,可以作为精神粮食享用。
二十亿国民的需要到底有多大?
据说《华夏文学》月刊销量最高的时候超过一亿册!注意,这只是一期的销量,而全年有十二期之多!
当然,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成绩了。这几十年来,随着各种文化渠道的衍生,特别是影视的展,以及网络的兴起,《华夏文学》的销量也受到了冲击。
不过,哪怕冲击不小,现在它每期的销量据说都还稳定在五六千万册之多。
五六千万!每期!一个月!这还不算每个省每期各有过百万册销量的周刊!一个月四期的周刊!
这对苏文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听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他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几乎杜绝了盗版的国度,简直就是文化chǎn yè 的天堂呀!”最后,苏文只能这样感叹了。
无可匹敌的销量,是《华夏文学》月刊地位至高无上的象征。
在肖克文的提醒下,苏文看到了自己的文章。
整整三篇之多!
就是他在华夏中学生文学大赛复赛上的那三篇文章。
《寻李白》在诗歌栏里,《最后一片叶子》在小说栏里,《华夏少年说》在散文栏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