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卖竹具 (第1/2页)
清晨的天色还未完全亮透,薄雾笼罩着村庄,远处的山峦在朦胧中若隐若现。五岁的何煦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从木板床上坐起身来。他的小脸还带着几分困意,却很快被一股熟悉的香味唤醒——那是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的早餐香气。
他跳下床,赤着脚跑到厨房门口,探出半个脑袋。灶台上,一口大铁锅里正煮着热煮着的热气腾腾的粥。
刘丰年看见儿子醒来便朝他说道:“煦春,快去洗脸,今天是二月七,等你爹收拾好竹具,咱们就开饭,然后你爷俩便去镇上的唐街去赶集,顺便为你过几天的生日购置一些物品”
唐街是东塘小镇中心二街之一,是由于东塘一户大户人家唐家位于此而称呼为唐街。
何煦春听到后十分开心,点点头,飞快地跑到屋外的水缸边,舀了一瓢冷水,胡乱抹了把脸,冰凉的水让他彻底清醒了过来。
何景辰已经在院子里整理竹具,将编好的竹篮、竹筐一一码放整齐,准备装上推车。他的动作沉稳有力,偶尔抬头看看天色,眉头微皱,似乎在计算着时间。何煦春跑过去,帮着父亲将竹具搬到推车上,虽然力气小,却干得格外认真。
回到屋里,早餐已经摆上了桌。一家人围坐在木桌旁,母亲将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推到儿子面前,面条上撒了些葱花,还浇了一勺自家熬的猪油,香气扑鼻。父亲端起粥碗,喝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今天的面擀得不错,筋道。”儿子夹起一筷子面条,吹了吹热气,大口吃了起来,嘴里含糊不清地说道:“娘做的面最好吃了!”
吃完早餐,父亲推起装满竹具的推车,儿子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母亲特意准备的几个鸡蛋饼,留着路上饿了吃。母亲站在门口,目送他们远去,轻声叮嘱:“路上小心,早点回来。”少年回头挥了挥手,脸上满是兴奋与期待。
晨光渐渐洒满小路,父子俩出发了。
来到唐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店铺林立,红灯笼高挂,热闹非凡。远处,一座刻有“唐街”二字的朱漆大门巍然矗立,门楣上雕着祥云瑞兽,古朴庄重。门前,商贩们摆满了各色货物,吆喝声此起彼伏。何煦春的眼中满是期待。随后边跟随父亲来到了街边尽头的一处空处摆摊。
何景辰对儿子说道:“瞧,这些都是用竹子做的,咱们这儿最常见的材料。”他拿起一个竹篮,轻轻拍了拍,“这是竹篮,编得密实,装菜装果子都不怕漏。”接着,他又指着一个竹筛子说:“这是筛米的,竹篾要削得薄,编得均匀,才能筛得干净。”
儿子好奇地摸了摸一个竹簸箕,父亲笑着解释:“这是簸箕,用来扬谷子的。你看,边缘要编得紧,底要平,才能把糠皮扬出去。”
“这些都是东塘小镇百姓们日常所需之物,希望今天能够多卖出一些。”
正说着,街那头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喧哗声。几个丫鬟与带刀侍卫簇拥着一位衣着华贵的小女孩缓缓走来。那小女孩约莫五六岁,穿着一身粉色的绸裙,头上扎着两个小髻,手里还拿着一只精致的布偶。她的眼睛大大的,像两颗黑葡萄,正好奇地四处张望。
“是唐家的小姐!”旁边卖糖葫芦的老李头低声说道,手里的糖葫芦杆子都忘了放下。
唐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唐家小姐平日里极少出门,今日竟然出现在这市井街头,着实让人惊讶。
何煦春问道:“唐家小姐,爸爸她很特别吗?怎么周围的人都很关注她一样。”
何景辰回答道:“那当然,这条唐街就归他们唐家所管。这位小姑娘更是唐家唯一的子嗣,她叫作唐依颖。”
何煦春继续说道:“唐依颖?但我看她除了穿的比我们好也没啥特别的嘛。”
何景辰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低声道:“别愣着了,赶紧招呼客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