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4章 共同致富,争执起 (第1/2页)
“青藏高原?”
“藏族?”
众人低声重复了两句,第一个开口解释的户部司郎中姚敬迟疑了一下,低声道:“傅大人说的可是吉度制度?”
“姚大人好记性!”
傅春耘点了点头,看向毕自严等三人:“毕尚书,吉度二字是藏族语言,吉意味幸福、安乐,度则是领悟、理解、体验,组合起来译成汉语就是幸福共享、知足常乐。
制度上则是是一种基于团体互助和资源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维持团体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体现在牧户合作放牧,产品按劳力分配。
劣势也是有的,诸如平均分配抑制了个人的积极性,这一点比井田制度中的公田更加的明显,公田不去耕种,那么只能由私田中抽出一部分的弥补,损失的是农户自己。
可这个损失的是集体,对个人没有什么损失。
其次就是决策耗时,毕竟是集体决策,容易错过时机。
三则是产权模糊,集体的草场、耕地等等难以流转,无法扩大规模。最后则是基层权利的集中,滋生不公平的分配。
相对于这些劣势,吉度制度的优势更加的明显,互助合作可以减少个体风险,重要事务由集体决策,减少矛盾,促进和谐。
且会对对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提供基本生活支持,即便是遭遇灾害等等,风险是由团体共同承担。
重要的是草场和水源集体管理,避免了过渡开发,且通过集体劳动可以将经验传承下去。下官觉得,吉度制度的可以借鉴一二。”
“很好,这些等我们商讨完了,然后再协商取舍。”
曾献点了点头,看向仓部司郎中:“沈大人,你们仓部司没得选了,只能说族田制度了。”
“哈哈……几位大人谦让了,给下官留了一个本朝的。”
仓部司郎中沈元正朝着其余三部郎中拱了拱手:“大明的族田制度源于宋代,在我大明一朝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普及。
宗族占有的族田形式多种多样,诸如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义田、学田、公会田等。
每一种族田的用途都不一样,诸如祭田即为祭祀而置的土地,属于供赡济本宗族中贫困的人。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
这些族田的来源都是百姓们捐出来的,由百姓们共同耕种,收成归族里所有,由族里调拨,诸如助学、济贫等,以安徽那边居多。
优点是族规禁止买卖,保障土地延续,让很多族人得到了救助,渡过了难关。
缺点是权利的垄断,族长支配收益,易滋生腐败,仅惠仅限于本族,外姓无权受益。”
“很好!”
曾献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之色。
不得不说,在皇帝一朝,能从各布政司的清吏司调回户部本部任职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些历史上的各种政令都是了如指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