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很有意义 (第1/2页)
有一组孩子选择了“智能农业助手”的主题,他们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小女孩说道:“我们这个智能农业助手,要能自动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要是发现缺水或者有病虫害,就及时提醒农民伯伯。”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点头赞同:“对,而且最好还能根据天气情况,给出合适的种植建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勾勒出了项目的大致框架。
确定好思路后,孩子们开始分工。有负责查阅资料了解农作物生长数据的,有专注于学习如何编写提醒程序的,还有研究如何结合天气数据给出种植建议的。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如何准确获取农作物的生长数据,怎样将天气数据与种植建议相关联,代码运行时还会出现各种错误提示。但他们没有放弃,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地尝试修改代码。
另一组选择“乡村安全监控系统”的孩子们也在积极努力着。他们计划让这个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村里的公共区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比如陌生人闯入或者有火灾隐患,就能立即发出警报。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孩子们需要学习图像识别和传感器相关的编程知识。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自告奋勇负责研究图像识别算法,他认真地查阅资料,在电脑前专注地敲着代码,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氛围中流逝。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各个小组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选择“智能农业助手”的小组已经成功编写了部分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的代码,当模拟农作物缺水时,程序能够准确发出提醒。而选择“乡村安全监控系统”的小组,也初步实现了简单的图像识别功能,能够识别出画面中的人物轮廓。
随着规定时间逐渐临近,孩子们更加争分夺秒。他们仔细检查代码,优化程序,力求让自己的项目更加完善。终于,时间到了,各个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编程项目。
接下来是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派出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编程成果。选择“智能农业助手”的小组代表自信地站在台上,操作着电脑展示程序:“大家看,我们的智能农业助手现在已经能实时监测农作物的一些关键数据,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比如现在模拟温度过高,它就提示要给农作物适当遮荫降温。”台下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轮到选择“乡村安全监控系统”的小组展示,代表兴奋地说道:“我们的系统可以对村里的公共区域进行监控,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就会发出警报。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下陌生人闯入的场景……”说着,他在电脑上操作起来,当画面中出现一个陌生人物的图像时,系统立刻发出了尖锐的警报声。
展示结束后,人工智能编程专家对每个小组的项目进行了点评。专家肯定了孩子们的努力和创意,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代码的优化、功能的拓展等。最后,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完成度,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小组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次人工智能编程马拉松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人工智能编程的乐趣,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要学习更多关于人工智能编程的知识,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胜,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但我们还需要一个文化活动记录与传承馆,将这些精彩的瞬间和文化成果保存下来,传承给后代。”林正说道。
周胜点头表示认可:“这是个很有意义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这个馆分为不同的展区,比如活动照片展区、手工艺品展区、创意作品展区,还有一个多媒体展示区,用来播放活动视频和记录村里的文化变迁。”
于是,村里选了一处宽敞的场地,开始筹建文化活动记录与传承馆。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和布置,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建筑呈现在大家眼前。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活动照片展区,这里挂满了村里举办各种活动的照片,有亲子科技模型制作活动中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有乡村亲子传统礼仪文化学习活动中大家认真行礼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美好的瞬间。
手工艺品展区展示着孩子们和村民在传统手工艺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竹编的时尚收纳盒、刺绣的乡村风光图等,无不展现着传统手工艺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创意作品展区则摆放着孩子们在未来乡村建筑设计活动、乡村亲子人工智能编程马拉松活动等中创作的模型和编程成果,让人感受到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媒体展示区循环播放着村里各项活动的精彩视频,以及对村里老人的采访,他们讲述着村庄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村里的孩子们经常来到这里,看着这些展示,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感受文化的魅力。文化活动记录与传承馆不仅成为了村里文化的宝库,也为后代传承和弘扬村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周胜,我觉得咱们可以搞一个乡村亲子国际文化交流营,邀请国外的小朋友和家长来村里,一起体验乡村生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林正兴致勃勃地说道。
周胜笑着说:“这肯定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们可以安排丰富的活动,比如带他们参观村里的农产品种植基地,学习传统的农耕技术,体验乡村传统节日,还可以组织文化交流分享会,让孩子们互相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
活动的消息一经传出,很快收到了许多国外家庭的报名申请。不久后,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和家长来到了村里。孩子们一到村里,就被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乡村文化所吸引。
在参观农产品种植基地时,外国小朋友们好奇地看着各种农作物,听着农民伯伯讲解种植方法,还亲自尝试了播种和浇水。一个来自美国的小男孩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新鲜的蔬菜在地里生长,这太有趣了!”
到了体验乡村传统节日的时候,正值端午节前夕。村里组织了包粽子和赛龙舟活动。外国小朋友和家长们在长辈的指导下,笨拙但认真地包着粽子。虽然包出的粽子形状各异,但大家都乐在其中。赛龙舟时,外国朋友们和村民们一起齐心协力,喊着口号划动龙舟,感受着团结协作的力量。
文化交流分享会上,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有来自英国的小朋友带来了传统的英式下午茶礼仪展示,有来自日本的小朋友表演了茶道。村里的孩子们也向外国朋友们介绍了中国的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通过这次交流营,孩子们不仅结交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还拓宽了国际视野,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周胜,村里的农产品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但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通过建立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林正说道。
周胜思考后说:“这是个具有前瞻性的想法。这个研究中心可以致力于研究绿色种植技术、环保加工工艺,以及探索如何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确保我们的农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保持竞争力。”
于是,村里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实验设备。科研人员们深入田间地头,研究适合本地的绿色种植技术,尝试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虫害,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研究中心探索更加环保的加工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他们还研究如何通过优化包装材料和设计,降低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研究中心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精确核算,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村里的农产品种植实现了更加绿色环保,加工过程的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碳排放也显著降低。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吸引了更多国际采购商的关注,进一步巩固了村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周胜,我觉得咱们可以搞一个乡村亲子未来交通创意设计活动,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设计未来乡村的交通方式,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林正说道。
周胜兴奋地说:“这能激发孩子们对未来交通的思考,很有意思。我们邀请交通领域的专家来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准备一些设计工具,像图纸、模型材料等,让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来。”
活动在村里的活动中心举行。交通专家先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了从古代的马车到现代的高铁、飞机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演变。接着,专家详细讲解了当前交通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拥堵、环境污染等,鼓励孩子们思考如何设计出更适合乡村的未来交通方式。
孩子们听完讲解后,立刻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说:“我要设计一种能在天空和地面自由切换的交通工具,这样在乡村出行就不会堵车啦。”另一个小女孩则说:“我想设计一种利用太阳能和风力驱动的环保交通工具,既环保又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