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写个番外(三) (第2/2页)
try{ggauto();} catch(ex){}
永宁元年,大赦天下。
自此大赦天下为新皇即位之传统,除此以外太子大婚,皇子出生皆可大赦天下。
世祖开创女官制度,开始名存实亡。
永宁帝喜好用太监,执政期间多以太监宣旨召觐,所行政令多与内阁商议。
在位二十一年,虽无大功,亦无大乱,政绩尚可。
西藏、八百军州府、青海、西域、黑龙江、漠南、云中诸都司军民府,陆续建省设治。
岭北府分治岭北都司,漠北都司合并改置瀚海自治行省,与都司卫司并立归化。
……
永宁二十一年,帝崩。
庙号孝宗,谥号德皇帝。
新帝朱靖槿即位,改元建昭。
建昭帝在位十八年,国势动荡,边疆数省爆发叛乱。
国库亏空,官吏贪腐问题严峻。
英国趁机与大明开战,战场却不在本土,而在印度。
秦王与孟加拉总督府合兵,将英国人打的大败,割让孟买殖民地在内的三分之一南印度。
建昭帝大悦,对秦王大加封赏。
秦王开始有意与孟加拉总督府联合,上下其手欺瞒朝廷中枢,兼并北印度殖民地。
有官员密奏朝廷,建昭帝留中不发,只专注于国内平叛。
建昭十八年,帝崩。
一生政绩,平定西藏、新疆、漠南、瀚海叛乱,改八百军州府为缅甸省。吞并苏门答腊全岛,吞并柔佛苏丹国,柔佛苏丹封为柔国公软禁南京,殖民新明洲、昆仑岛。
庙号德宗,谥号章皇帝。
……
朱迪熠即位,改元建兴。
在位期间,恣意放纵,纵情声色。
仅仅在位八年,激起各地叛乱民变,国库进一步亏空,官吏贪腐盛行。
内阁进一步从皇帝手中揽权,首辅几乎等同宰相。
时人戏言:只闻首辅,未闻天子。
建兴八年十月,朱迪熠病逝,享年31岁。
庙号懿宗,谥号恭皇帝。
皇位传至年幼太子朱先手里,改元延兴,托孤首辅章善义与另四名重臣。
章善义花了两年时间,将其余四名托孤重臣或驱逐朝廷,或笼络麾下,开始效仿前明权相张居正。
不仅要小皇帝称呼自己为先生,还要小皇帝事无巨细,都要听从自己安排。大肆于朝堂打击异己,并带头贪腐国库银两,将手伸入四大陆军都督府与海军都督府,安插亲信武将官员。
天下无不痛骂奸相,赋税一日比一日重,世祖朝的新政税法已经完全崩盘。
延兴十三年。
小皇帝朱先成年亲政,于朝堂调集殿前军诛杀奸相章善义。
此时的大明国库已然亏空严重,官吏贪腐弄权盛行,各地叛乱烽烟四起,就连海外总督府也不太平。
朱先只能一步一步来,优先整顿紫禁城,借着打击奸相章善义同党名义,将高层官员成批罢免,并任用新人副手。
不存在什么无辜的,章善义掌权近二十年,朝堂上层已经烂的差不多了,就算全部下了也剔不干净。
只能先稍微清查一些,等核心的内阁与枢密院各部稍微能做事了,接着就是出动大军平叛了。
前后打了好几场,朝廷中央军虽然被章善义沾染,却没有烂透,战斗力还是有的。
叛军很快被逐个击破,然后便是清查地方贪腐,并且推行新政改革。
说是新政,其实都是恢复世祖朝的土地税法政策,虽然现在的政策还是原来的,但早已名存实亡,各种钻空子贪污的层出不穷。
比如朝廷不许蓄奴,那民间就把雇佣合同签到九十年,而且是虚钱实契,地方士绅与官府上下其手。
至于土地上的摊丁入亩,那就更简单了,朝廷给百姓分田,又不允许士绅拥有超过300亩的田产。
那就不买地了,直接用租赁的形式,一次租赁300年,合法合规,与卖地无异。
地方官府与士绅联手,先加重税逼的百姓破家,将土地租赁给士绅,一次租赁300年后,土地的赋税还是在百姓头上。
士绅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各地叛乱此起彼伏。
朱先平叛结束,就开始清查,凡是土地租赁超过五年,一律不认可。
不服的就砍,反正派出去的大军就是一群丘八武夫,再加上地方叛乱死的士绅多点很正常。
靠着这一套平叛带杀人的改革模式,朱先的延兴新政推行相当顺利。
凡是阻挠新政的官员,轻则流放,重则抄家灭族。
乱世当用重典,宽仁是盛世才要的。
朱先在位四十八年,接手的是父亲纵情声色留下的烂摊子,却在四十八年间先杀权臣奸相,又平定地方叛乱,推行新政改革。
待国内问题解决,又出动海军,前往海外威慑各总督府,消除海外总督府割据独立隐患。
对距离更为遥远的北殷洲殖民地,则采取招抚政策,减轻北殷洲赋税,并下旨颁布诸多惠民惠商政策。
最后在檀香山群岛,册封二皇子为韩王,与北殷洲实行武力威慑,可谓双管齐下。
然,延兴帝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所行新政却大多未尽全功……
延兴四十八年,朱先积劳成疾,病逝皇宫。
庙号文宗,谥号哲皇帝。
后世史书称其为“延兴中兴”,又称“后明最后的余辉”。
四皇子朱猷登极,建元元和。
延兴晚年,内燃机、飞机、电灯……陆续问世,股票、银行、证券交易所也是如同百家争鸣,于沿海各地城市冒出。
大明新朝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海外各种新思想,尤其是摒弃皇权,追求民主权力的声音开始在沿海城市崭露头角。
延兴帝朱先晚年,时常为此感到忧虑。
待到朱猷登极当年,地方官就在沿海抓获一处非法集社,集社存有大量**不法书籍。
地方官上奏皇帝,朱猷下旨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