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炮台 (第2/2页)
每座炮台布置4门12磅野炮,炮弹则是配套实心铁弹。
(炮是青铜炮,这图是网上找的)
两座炮台可以形成夹击火力封锁效果,两座炮台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
两座炮台距离居住区营地的直线距离都不远,西角炮台不足四百米,东角炮台则是七百米。
try{ggauto();} catch(ex){}
一旦有敌舰靠近,营地的人们能够快速反应。
炮台修建的位置之所以这么近,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火炮射程太近。
等到日后铸造出钢炮,可以把炮台再往外一点修建,要在海湾两侧一起修筑,那样才能真正守卫海防。
看完了炮台,林百祥往炮台下面走,王广和赵一很快跟了过来。
“火药加工车间修建的怎么样了?”
这两座炮台下面都有单独的火药加工车间,这里主要是把火药进行造粒化处理。
之前攻破三发苏丹王城缴获的火药和在海上打败海盗缴获的火药,都是粉状的,完全没有进行过造粒化处理。
粉状火药相对造粒化火药,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是容易受潮。
使用硝田法制硝,为了增加硝酸钾的产量往往会在硝田内撒入石灰粉。
这种操作虽然可以增加硝酸钾的产量,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其内含的硝酸钙。
而硝酸钙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吸潮性,使得硝石很容易潮解,让火药无法正常使用。
想要正常使用,往往需要在使用前先把火药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次才行。
二是在火药发射时,若是压得太紧容易燃烧不充分。
粉末状的火药在枪管内受力时很容易挤压在一起,这样在点火时会因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这会降低了火药的威力。
三是粉状火药容易发生组分沉淀现象。
粉末状火药在运输颠簸的过程中,自身重量不同的原料会分离开来。
密度最大的会居于火药桶的底层,最轻的则会处于火药桶的表层,这必然会使得火药威力下降,甚至是根本点不着。
自15世纪初时,欧洲人就认识到了火药造粒的优点,而中国直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才得知火药造粒的优越性。
林家在林百祥的教授下早就掌握了火药造粒的技术,也早早制作出了需要使用粉碎工具石碾,造粒工具筛子以及打磨抛光的球磨机等工具。
火药造粒的关键步骤主要是造粒和抛光打磨,原料混合成火药却没什么难度。
球磨机的动力来自水轮机,西角炮台这边正好处在一条入海小溪的入海口。
工人们把这处小溪稍作改造,建成了一个小型水库。
有了持续的水流,水车的动力也就有了。
林百祥在王广的带领下观看了球磨机工作过程,得到的火药粒颗粒饱满,光滑不含气孔。
他现场询问了负责操作的炮兵几个问题,发现炮兵们对于工艺流程都很熟悉,
林百祥又询问了安全问题,比如碾碎原料的过程若是发生硫磺自燃现象该如何处置,炮兵回答可以使用沙土灭火。
林百祥又问,为什么用沙土,不用水?
炮兵说,因为沙土可以隔绝空气,水不行。
林百祥听完答案安心不少,这些内容都是他在邦戛培训过的。
这边的炮兵能够掌握,说明他的培训没有白费。
视察完炮台,就等收获之前抢种的庄稼了。
这两件事完成,北阳殖民地这边的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