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借钱入股 (第2/2页)
try{ggauto();} catch(ex){}
清康熙二十一年,慈笃海月禅师游方至此,在信相寺的废墟上结茅庐而居,终日诵唱佛法,感度世人,康熙三十年的一天晚上,有人发现,火光的映照下,慈笃禅师现出文殊菩萨宝相,一传十,十传百,传成了慈笃是文殊菩萨转世,众人仰慕其德,遂集资重修寺院,并取名为文殊院。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恩赐御书“空林”二字及御笔《金刚经》、《药师经》等与文殊院,文殊院声名远扬,也有了一个别名,空林堂。
文殊院规模很大,占地300多亩,建筑均为院落式木石建筑,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筑风格。
冉洪对文殊院很熟悉,小时候常常和土狗一起,跑到这里玩耍,可能是年纪太小的缘故,他没记住什么文殊院的其他特色,唯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川腔的梵呗唱诵。
这其实就是,用三川本地腔调,唱诵佛经或进行佛教教义的宣传,但因为十分接地气且有趣,遂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忠义公的公口,就在文殊院大门旁的文殊茶楼上。
冉洪上午十点左右,来到文殊茶楼的时候,正好赶上廖光廖大爷在主持一场吃讲茶,他也没有声张,挤在人群中,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事情是个小事儿,文殊院街上的两家商铺的伙计,为了点琐事打了起来,一方吃了亏,便寻到忠义公,求个公道。
在听完了当事双方的陈述和目击证人的发言后,廖大爷很快做出公断,公断的结果很有意思,吃亏的一方打对方两个耳光,且由理亏的一方支付50个铜元的茶钱。
在旁观者的起哄声中,吃亏的一方打了对方两个耳光,到底都是穷兄弟,倒也没下狠手,理亏的一方付不出茶钱,廖大爷笑骂了一句,也就算了。
见到冉洪,廖大爷抱怨说:“你看看,你看看,天天都是啥子狗皮倒灶的事儿嘛,老子一刻都不得闲。”虽是抱怨,但看他的样子,还是乐在其中。
廖大爷在辰都的袍哥人家中,本就以急公好义热心肠著称,这种事儿,他确实管得很宽。
冉洪凑趣地说道:“廖大爷,大家有啥子事,不找别个,只来找你,正说明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袍哥人家,义字当先,你是我们的楷模。”
“哈哈哈哈,算你娃会说话,过了五六天你才来,我以为你娃不给大爷面子了。”
“岂敢,岂敢,我过来就是听大爷吩咐的。”冉洪态度还是摆得很正。
廖大爷叫过来一位名叫秦川宇的红旗五爷,让他具体和冉洪说说忠义公下属产业的经营状况。
秦五爷听廖大爷说过冉洪的事情,知道这人是有点儿真材实料的,就把忠义公现在的产业及其经营状况,一股脑地说给冉洪。
忠义公下属的产业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文殊院展开。
一是眼前的这所茶楼,小二楼的格局,经营面积相当于锦官城茶楼的三分之二,营业收入每月却仅有400多块大洋。
初一听到这个营业额,冉洪吃了一惊,就在文殊院大门旁边不远这么好的位置,而且上午这会儿已经有了五六成的上座率,不应该这么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