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张府(下) (第1/2页)
“话是如此,但是中行,你要关注一件事情,那就是时局变了。”张阁老先是点头,却又摇头。“眼下局势,可不是当初西人跨海而来,帝国之势摇摇欲坠之时了,高相坐镇中枢,镇压天下二十载,天下已有太平气息,却也有着太多不平之音!”
想起这些年里,内阁收来的各种弹劾高拱的札子奏章,哪怕心如铁石一般的张阁老,都有些咋舌。
但却旋即又是起了几分佩服,他不禁想到,面对天下非议,又有几人能够,像这位高阁老一般,横眉冷对,不屑一顾呢!
就在张太岳端坐思索之时。
吴中行也在沉默。
他想起了武定侯府那姑娘的话语。
这天下。
真是太平了吗?
扬汤止沸。
中枢不知,他这等出身的人,又怎么能不晓呢?
但是....
吴中行望了一眼面前的张太岳。
中枢....真不知否?
过了良久。
张阁老随手拿起手边札子,边是翻阅边是问道。
“那武定侯府那边,现在又是如何?”
东扯西扯半天,终于还是牵扯到了今日要紧之事。
早有腹稿的吴中行轻声道。
“还不等宴席散开,武定侯府的老侯爷,陪着几位国公,一同前来,护着郭家小娘子,去了宫中。”
张太岳不动声色,只是继续听着。
那等动静,自然是瞒不过他。
别说是那几位或是兴高采烈,或是扬眉吐气的军侯闹出的这般动静。
就是宫中那位许久没有出面的三太子,昨天夜里,也是发出了好的威势!
半夜龙啼焰舞,把帝都东面的天都给染了个通红。
他昨日本有公务,陪大理寺的外使喝了点酒,趁着酒意本想酣眠一场,最后却也只能在侍女的搀扶下,瞧了一晚的好戏。
“中行怎么看这事?”低头想了半日,张太岳决定问问自家弟子。
“你觉得这郭家女这日,到底是何种情况?有无可能真像坊间所说,这是武定侯府多年底蕴,今朝终于展现而出.....”
吴中行想了一下,也是摇头:“弟子觉得不像。”
“虽说这郭家在嘉靖爷时候,做到了武勋首贵的日子,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就连嘉靖爷那等人物,耗尽心力,却也破不得天尊名讳,郭家....还是太过浅显了。”
张太岳听了,也是微微颔首。
众所周知。
那位嘉靖天子算是帝国这几代天子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但他却并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花费在这偌大的帝国之中。反倒是用国运为倚仗,试图去揣测道教三位大老爷的根底.....
甚至在张阁老心中,先帝爷最后沦落到那个仓促狼狈的结局,他那坑货老爹有着不小的缘由。
毕竟国运摇曳,还不是因为先帝爷耗用太多之因?!
而吴中行还在继续。
“按照高首辅的说法,郭家娘子前些年都在青城山修行,很大可能,是那青城山里的道宗余韵.....”
张太岳也终于眯起眼睛仔细打量了一番自己弟子,他有心想问一些其他言语,但最后还是摇头。
“这是高拱随口的胡言乱语,切不可相信。”
抬头看了眼吴中行迷惘表情,张太岳想了想还是解释了两句。
“郭家娘子所施展的,乃是道门八大神咒之一.....虽不知具体,但这八门神咒中,哪一门里,都有着了不得存在底蕴。”
“不说其他,就说那龙虎山,靠着一门排列在后的【金光咒】,这些年与武当山并列排序,一时瑜亮.....这青城山要是有着底蕴,又何至于沦落到今日这般地位?”
吴中行听了,也是恍然大悟起来。
这等神咒。
并不是那些老太婆的裹脚布——藏得越深,味道就越重。
靠着这等神咒为基,可以足够蔓延出一条令世人惊诧的法脉......哪家道宗有了这等底蕴,都不可能藏着掖着,不彰显出来。
毕竟,眼下来说,以青城山道宗的排序,在头部的几家道宗里,也是倒着数比正着数来的快.....
只是想起道宗之名,吴中行又想起这几日京师的大新闻,一念至此,这位翰林编修却是再度蹙眉相对:
“恩师,有无可能,这是从前史里得到的东西,那些道士不敢声张.....”
“子道(吴中行字子道),”张阁老见吴中行这般天真,却也是莫名亲近起来,称呼其字道。“你要记住,这【青羊宫】之所以遭到如此结局,原因并不是研究前史.....”
这位中枢阁老冷漠开口,说出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语。
“而是研究了这么些年前史,却连半点进展都无!”
吴中行目瞪口呆,一时只觉得自己没听清恩师所言。
心神摇曳,如泰山压顶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