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认知问题 (第2/2页)
“对。这个定律中,研究了关于【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现在的情况,用【学习效率】来替换【工作效率】也行。”
try{ggauto();} catch(ex){}
“总之经过研究,最后发现:【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是一个‘倒U字型曲线’的关系。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很低的时候,学习效率会很低;随着动机的增加,学习效率也会升高;但是当学习动机高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学习效率反而又会随着动机的增加而重新降低。”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的眼睛:“甚至于比‘低学习动机’的时候还低。”
来访者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
南祝仁在等,等待来访者思考。
“老师,你是说,我的情况是因为学习动机……太强了?”
来访者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有些干涩。
【情绪低落,有无措感。】
南祝仁敏锐察觉到了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及时予以支持,进行正面解释:“这不是你的问题,学习动机过高本身也不是坏事;或许是你从高三保持过来的习惯,却在大学的学习环境里面遭遇了水土不服——就像你自己说的,是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这种对外界进行的归因,及时把来访者的情绪拉了回来。
南祝仁又看了一眼挂钟。
“而这种动机,实际上是一种【认知】。”
来访者顿了一会,像是在思考这两个字:“认……知?”
南祝仁点头:“对。我们心理学有一个学派,叫做【认知主义学派】。在我们这个学派的眼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比如你的【学业问题】——它很‘重要’,但不是‘主要’,甚至不是‘首要’。”
其实某些程度上连“重要”都算不上,但为了防止来访者感觉自己的问题被轻视,南祝仁还是适当加了重视。
“‘首要’的,是你的情绪和感受。把它们安抚好,以让你当前的生活回到舒适区,这是我们眼下的第一个任务。”
“而等你当下的感受稍微好转一些,脱离出‘当局者迷’的思维之后,我们再去探索‘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也就是你的认知方式。”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对方已经露出了学习的表情,被调动起了好奇心。
“一个人因某种事情产生的【情绪】,源自当事人对于事情的【认知】。”
“而【认知】,才是我们最主要的核心问题。如果你在下一周还有感到不适、或者有什么想要弄明白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咨询,展开去挖掘你的问题。”
“至于这周,我会布置给你几个作业,我需要你去认真地完成它们,以缓和你现在的情绪。”
来访者点头,抿起嘴唇,露出了认真的眼神。
随后南祝仁开口,慢慢地说着。
“……”
来访者开始露出错愕的表情,随后变得疑惑,似乎有些迟疑。
但随后南祝仁又给了几手【支持】,最终让来访者接受了这些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南祝仁一心二用地在手上勾勒着咨询的流程、作业等等,留作档案。
咨询结束。
而等他转身走出咨询室,走回办公区,确定自己消失在来访者的视线中之后。
才终于皱起眉头,在【概念化案例】的后面,写下了自己的诊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