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论策 (第1/2页)
身披赤色披风的青年将领,正是陈烈。
而他问话的那人,亦是一个年轻人,年约弱冠,相貌堂堂,正是太史慈,字子义。
不错!太史慈终究还是投效了乞活军。
自撤走看守宅院士卒的第二日,其便向陈烈讨了一匹马,出了不其城,持着陈烈亲自给的信符,在各乡里间穿梭了七八日。
然后回不其城后,其先回了一趟宅院,随后便来到县寺说他愿投效。
至于他为何愿投?或为其母之劝,或为陈烈之感,亦或为一展胸中抱负。
真实为何,也只有他本人知晓了。
陈烈当时闻言,自是大喜过望。当即任他做了参军。
虽然陈烈知道太史慈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东吴大将。
但那也是一路成长达到的高度。
而今,其年不过二十,骑、射之术也极为精湛,但若要论带兵打仗的本事,陈烈认为还是无法与众将比。
好在的是,其识字算数,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乞活军中都算“高文化水平”了。
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天资摆在这,再加上实践锻炼,其成就不可论也。
所以,陈烈任其为参军,一可参赞军事,以示信重,二也不至于使众将嫉妒。
恰好!
此时,却听太史慈回道:“想来有一半罢!”
陈烈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又问向另一侧:“子信、季扬二位先生以为能有几成?”
此二人皆新投之人。
年过三旬,一脸板直的叫吕允,字子信,正是终利俊所荐,也是落魄士人,说他明法律。
而表字“季扬”的文士年岁不大,二十出头,名叫张弘,乃是不其本地人,也不是富裕之家,在数日前主动至招贤馆。
陈烈与二人一番攀谈后,皆任为从事。
二人听陈烈相询,对视一眼,年长的吕允回道:“想来不足四成。”
一旁的张弘也附和点头。
“我猜不超过三成。”陈烈笑了笑,看着太史慈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又道:“待会儿我们问问当地人便知。”
说话间,中军大纛已至槐桑亭,立营之事自有徐冈、曹大等人去完成。
所立之处正是曲犊此前看到的那片空地,其侧有一凸起的土丘,中军帐正好设于上。
待营垒筑毕,有令骑来报,称辅兵右营将邓甲已率兵攻占了壮武县东乡邑。
东乡邑距营垒三里左右。
兵法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
拿下后便可与大营形成互援之势,先立于不败之地。
“好!”陈烈喜上眉头,对那令骑道:“令邓营将驻守之,同时叮嘱他要约束部卒,不得侵扰普通百姓。”
自上次大战结束后,基于邓甲在青山壁的表现,军中呼其为“铁壁”,善防之名由是始也。
筑营、哺食、岗哨、巡逻等一应军务安排妥当后,众文武这才齐聚陈烈中军大帐。
此番出兵,除了防守黔陬的魏仲、皋虞的王仲和留守不其的赵季,其余重将皆随军出征。
赵季因身上的伤还没有好利索,故率六屯辅兵守不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