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经济的道理 (第1/2页)
居庸关到宣府。
京城到宣府。
京城到天津。
京城到山海关。
京城到山东登州。
一段比一段的距离远,一段比一段的规模大。
五万石的粮料运输顺利抵达居庸关,额外的顺利,让商家商行原本信心满满,等见到了皇帝真正的计划后,被震慑的无以复加。
传闻是真的。
皇帝真的要大用商人。
这是把朝廷的权柄,分给了商人们啊。
事到临头,张宗辉反而有些胆怯,半晌说不出话来。
“按照皇上的计划,我等按照如此规模去招募人手和采买牲畜,花费巨大的代价搭建起摊子,如果只是一锤子买卖,我等将会家破人亡。”
突然。
周宏德问道。
如果王承恩还在,他必定呵斥。
王承恩已经不再琼华岛了,内心失望,告老归乡,其实朱由检不想王承恩离开,可思来想去,还是放了王承恩出宫。
王承恩对皇帝是有感情的。
可他不是机器人。
既然他不想留在宫里,朱由检愿意成全他。
“生意上的损失,并不是你们独自承担,朕也是真金白银的花了出去的,所以要付代价,朕与诸位是一起付的。”朱由检平静的解释。
杜兴松脸上的肉抖了抖。
如果生意砸了,皇帝的确赔钱了,可他们不光赔钱,生意散摊子,还要背负巨额的债款,他们能承担如此大的责任么?
大明局势如何摇晃,皇帝也是皇帝。
眼前的皇帝手里握着几万兵呢。
真要是撕破脸。
皇帝不会找他们找补?
皇帝连自个的内廷抄起来都毫不手软。
其实这笔买卖的核心问题,是否能长期进行下去,真如皇帝所言,以后各地物资运输转动皆有商行们承接,就像明初的开中法,又或者简单的形容,类似民间镖局。
三家商行,实力真正强大的其实是聚庆和。
聚庆和最强盛的时候,甚至有了自家的学堂,说明规模大到了一定的境界,有了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明代徽商顶层的表现之一,研究明代徽商学徒们的学堂史料并不在少数。
之所以研究这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与其他的行业群体是不一样的。
商业行为上更加的纯粹。
不像晋商靠与关外走私的模式,也不像传统的盐商,又或者依附勋贵,或者当地地头蛇,名义上是商,实则乃权的模式。
既然是更为纯粹的商人,那么竞争必然要激烈些。
越是激烈,越容易脱颖而出,并且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程度要更高,更容易拥抱未来。
所以三家商行中有两家来自于徽商,并不是巧合。
属于必然。
三家商行的规模不同,带来的底气也不同。
来自山海关的东家张宗辉出于对权力的畏惧,徽商杜兴松则是考虑风险,还有就是实力自强的聚庆和东家周宏德,他考虑的是可行性。
周宏德毕恭毕敬,言辞却毫不客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