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旨授太子正字 (第1/2页)
长安西北,
泾州。
大秦皇帝薛举率领陇右精锐一路南下,侵入泾州,主力屯于安定县之折墌城,前锋向高墌城逼近。同时左右两翼,轻骑抄掠扶风郡和北地郡。
关中震动,长安不安。
百姓骚动,东西两市粮店排起长队,粮价飞涨,朝廷下令开常平仓放粮抑制粮价。
西讨元帅秦王李世民也在这此时,迅速赶到了豳泾边境的长武城。
军旗猎猎,
长武城筑于隋开皇中,为边关要塞,其西便是浅水塬,秦朝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筑城于浅水塬,便是高墌城。
李世民抵达长武后,便不顾风尘仆仆巡视城防。
“长武城周长五里,城墙基宽三丈,顶宽七尺,高三丈,垫土夯筑,东、西、北各一门,南门两座,
城壕深五丈,阔三丈。”
李世民登上城门楼,长武城雄踞塬首,面临泾水,俯瞰通道,是长安北面门户。
“集结了多少兵马了?”
大唐对外号称是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迎击薛举,但实际上李世民手里并没有这么多兵。
薛举这次是倾巢而来,不仅主力杀入泾州,而且还分兵左右两翼,轻骑袭击扶风和北地两郡,大唐不得不分兵堵截,同时又还得面对河东刘武周、洛阳王世充,以及山南的朱粲等势力。
甚至是京北的稽胡部落虽在年初进犯时被重创击退,但也还得防范。
“我们在泾州豳州集结了四万人马了,”行军司马殷开山在旁答道。
“不够,”李世民摇头,“薛举来势汹汹,兵锋正锐,其麾下多是陇右精骑,我们四万人不够。”
他指着长武城,“东南旷原,西北大谷,城系土筑,不能坚固,必须深沟高垒,加固城防,增建瓮城,加深城壕,角楼也要增加。
在周边,也要增加堡塞、烽墩。
我们要增加明碉暗堡,城壕要遍设尖桩鹿砦,严加防守。”
“还有,让民夫加紧运输粮草箭矢入城储备,”
殷开山皱眉,“薛举不过隋朝一校尉,用不着如此畏惧,他敢深入腹心,我等正好将他一战灭之。”
“不可轻敌。”
李世民虽然年轻,可却并不轻敌。他清楚知晓,薛举的军队,大部份都是隋朝的陇右军,拥有大量骑兵,实力强劲。
而他手上现在只有四万人,尤其是缺少骑兵。
若是在浅水原这样开阔的平原作战,李世民并不觉得有多少胜数,何况薛举的兵力,是他的三倍。
殷开山出身陈郡殷氏,是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殷开山在隋朝为太谷县长,政绩挺卓越。太原起兵后,他被征召为李渊的大将军掾,后调入李世民的元帅府任长史,破长安后,赐爵陈郡公,升丞相府掾,
如今是吏部侍郎的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心腹,参谋预略,多有倚重。但殷的短处是他出身文官,在隋朝做了两任县长,虽然太原起兵后,跟着李世民从平西河,又西进略地扶风,南渡渭水击败卫文升,攻入长安。
殷开山参谋辅佐还是不错的,甚至他还曾奉李世民招抚流民很有成效,可还是不能掩盖他并不擅长军事这一弱点。
李世民挂帅招讨,李渊给他安排的长史是宰相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
但现在刘文静却不在前线。
李世民的表舅公,内史令窦威新逝,李渊把纳言刘文静急召回长安,这让李世民现在少了一个重要的辅佐。
面对兵锋正锐的薛举父子,
去年曾经击败过薛仁杲一次的李世民没有轻敌,薛举薛仁杲父子以勇武闻名,而他们统率的秦军,实是隋朝的陇右边军。
那是当年灭吐谷浑夺伊吾,威震西域的那支陇右边军,兵强马壮,不得不小心谨慎。
长武身后就是长安,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离长安仅三百余里了。
这里绝不容有失,
李世民来到前线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全力加固长武城,加紧在这里屯粮。
此外,泾州城、高墌城也绝不容有失。
高墌城若失,长武也能独存。
“须立即派兵增援泾州,并增兵高墌城。”李世民沉吟后下令,“长平郡王何在?”
身披银甲的长平王、刑部侍郎李叔良上前,
这位是李世民的堂叔,李虎之孙,追封郇王李祎长子,宗室近支。李祎是李渊的亲六叔,已经去世,生有六子,伯仲叔季德幼。李叔良是家中老三,李渊不久前册封太子,并分封世民、元吉为秦王、齐王时,还同时册封了九个宗室郡王,
其中就有长平王李叔良、新兴王李德良兄弟俩。
做为关陇名门子弟,李叔良也是擅骑射懂兵法的,李唐开国也是立了不少战功。
虽算不是什么上将,但毕竟是自家人。
“请长平王立即带兵前往泾州镇守。”
“骠骑将军刘感,”
“末将在。”
“命你为泾州镇将,协助长平王镇守泾州。”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坚守泾州,城在人在。”
李世民给两人分兵八千,要求就一个,守城。
刘感是一员猛将,是匈奴人,北魏高昌王刘丰的孙子,隋朝时就是禁军将领了。选他协助李叔良,就是倚重他的统兵经验。
李叔良做为宗室郡王坐镇,再配一个猛将协助,只是守泾州城应当够了。
毕竟李世民亲自坐镇长武,相隔并不算远。
“殿下,属下愿意前往高墌城镇守。”殷开山主动请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