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人之初性本善 (第1/2页)
午后,
李逸邀请老师董秀才和一众宾朋前往无极小学,
今天是无极小学开学第一堂课,李逸特意设为公开课,不仅邀请了董秀才等宾朋旁听,村里乡亲们也可以来旁听。
原本他打算避开酷暑,等八月天凉开学的,但发现董秀才的冯家堡私塾并没有寒暑假,其它的学校也没有寒暑假,只有农忙的时候有的放假。
无极小学堂第一批学生,招了六十个。
罗家堡的孩童招了三十来个,基本都来了,另外从旁边的郭庄、高家堡、三家村也招了二十多个。
因名额有限,隔壁几个村子都差点打起来,而同是兴盛里的韦堡、碾庄、冯家堡的村民们因没在这次招生范围内,还很不乐意。
东厢的中屋厅堂,成了教室,这么多学生也没有分班。
教室里甚至都还没有门、窗,也没有桌、椅,条件是极为简陋的,一群学生们今天上午就来了,在无极院疯玩了半天,中午就吃上了第一顿学堂的免费饭。
小米饭,青菜豆腐渣,加一个放了猪油煮的小杂鱼汤。
孩童们狼吞虎咽吃的极为满足。
李逸拿起铁棍敲响了廊下悬挂的铁块,叮叮叮的清脆声音传出,
“进课堂上课了,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没有课桌椅,那大家就直接坐在地上。
东厢厅堂里一下子挤满了孩童,这群孩子小的五岁,大的十二岁了,还有十来个女娃娃。
孩子们目光里满是兴奋、好奇,嬉戏玩闹,交头接耳。
这些都是穷人的孩子,大半还穿着开裆裤,有好多打着赤膊,几乎都没穿鞋,都很瘦很黑,就没有一个白白胖胖的。
李逸邀请董秀才、孙伏伽、王乡长等一些有身份的人进了教室,每人一个蒲团,跪坐旁听。
其余的乡党们,限于教室场地,只能在外面廊下旁听,而村民们更只能在后面围观旁听了。
“肃静!”
李逸走到讲台,这是昨天临时弄的,特意用打院墙剩下的胡基在厅堂北面垒高了一块地,然后摆了一张几案。
后面墙上挂了块板子,这就成了临时的讲台。
嗡嗡声很快停止,这群孩子们还是挺听话的。
“今天无极小学堂正式开学了,这是第一堂课,也是公开课。首先我要问一下大家,为何要读书?”
下面立马嘈杂起来,七嘴八舌。
李逸轻敲了几下讲桌,
“肃静,以后课堂上要发言,先举手,老师点名了才可以站起来发言。”
“罗石头,你说。”
九岁的小石头赶紧站起来,或许是在这么多人面前,激动的脸色胀红,一时却结巴着说不出话来。
“别急,慢慢说。”
小石头好一会才平复了些,“我,我,三娘说读书识字能让我开眼,不做睁眼瞎。”
“很好,请坐,同学们为罗石头同学的积极发言鼓掌。”
李逸带头鼓掌,孩童们也就跟着呱唧呱唧,掌声如雷,小石头脸更红了,但又有几分得意,骄傲的昂着脑袋。
“读书使人明智,书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智慧之门,书也是一剂良药,善读者能够治愚。
读书可以使人聪明,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大家要把握机会,好好读书。”
一番开场后,
李逸拿出准备好的一叠A4纸,上面写着毛笔大字,他用米粒往身后板子上贴,一张纸上写了六个大字,李逸一口气贴了十二张。
孩童们好奇的看着那些洁白的纸桌上,一个个大字,眼神清澈而纯洁,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而在教室里旁听的董秀才、孙伏伽等人,看着这些字却都目露惊讶。
自古以来的孩童启蒙书很多,从秦国丞相李斯编的《仓颉书》,到后来《爰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再到汉朝流传下来的《急就篇》,再到南北朝的《开蒙要训》,以及后来启蒙书巅峰的《千字文》,
这些蒙书大多是四字一句,将一些常用字编排,让识字的同时,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到如今,千字文是启蒙必读书,据说这本书是南朝梁武帝,让周兴嗣为自己儿子编写一本识字读本,周接到旨意,只用了一晚时间就写成了这篇千字文。
本来大家以为李逸今天第一堂课,可能也会教千字文,但他贴在板上的大字却并不是四言一句的千字文,反而都是三言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