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进见 (第1/2页)
紫宸殿内,李纯望着跪着的权德舆皱了皱眉,他竟无言反驳。
宰相李吉甫和李绛因治世见解不同,时常在李纯面前争吵,权德舆当宰相背了一次锅。
朝廷对淮西开始谋划用兵,权德舆当宰礼部尚书背了一次锅。
朝廷收不上来粮,权德舆当检校吏部尚书任东都留守。
好在河阴漕院不属于洛阳直接管辖,不然权德舆真会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火烧洛阳皇都,是李塑与太子主持,但权德舆也有一份功劳。
权德舆抬头看向这位经常甩锅甩习惯的陛下,李纯反倒是心虚将头偏往一边,假装没看到权德舆。
“陛下,这是韩愈起草的诏书。”
李纯让权德舆带领刑部,破获宰相遇刺案,权德舆宁可像柳宗元那样贬去岭南道,都不愿意接这烫手的山芋。
李纯看到小太监手中的诏书,他不禁想打开瞄一眼,这是他最满意的中书舎人,辞藻华丽,字字珠玑。
正当李纯从小太监手中拿起诏书那一刻,发现小太监手中还有一枚印章。
“这是韩愈归还的中书舎人印章。”
李纯接过,后悔听了御史台那些人的话。
“陛下,韩愈犯了什么事儿?”
权德舆依旧跪倒在地,对韩愈被贬一事颇有兴趣。
李纯摸着手中的中书舎人印章叹息一声。
“还不是当年他当监察御史,参了京兆尹李实一本。现在人家儿子当了宗正少卿,联合御史台参了他一本。说他在荆南节度使裴均家住,夸了人家犬子写的字好。”
古人云:见字如见人。
夸别人写的字好,那也是间接夸人品行端正。
御史台能上下一心的参某个人,那必定是触及了他们不可践越的底线。
裴均是宦官之子。皇榜进士为官之人,最看不惯朝中那些受皇帝恩宠,作威作福缺条腿之人。
“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韩愈这倒是真栽了跟头。”
权德舆跪着叹息的摇摇头。
李纯拿着诏书笑瞥了权德舆一眼,似乎他这位上了年纪的臣子,自己得稍微暗示他一下。
“御史台的那批臣子们,连这点小事都不放过,可见若是再过几日刺客还未逮到,那他们也将参朕一本。”
李纯说完见权德舆脸色,似乎他暗示的还不够明显。
“那也倒不全是,裴度现任御史中丞,他也知陛下的难处。”
权德舆了解裴度,他是个海纳百川之人,上任就职御史中丞,他办的事儿都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含糊。
“裴度被刺额头生疮,已经在家躺了近十日。某些人趁着御史台群龙无首,钻了空子。”
权德舆说完,二人君臣互视一眼。李纯连连点头,眼神中都带着些嘲笑。
权德舆瞪大眼睛,感觉自己的膝盖跪在了针尖上。
“犬子也参与了?”
裴度不在,肯定有人站出来带领御史继续监察百官。
能在御史台有号召力的便是年轻气盛的监察御史权璩,权德舆的长子。
“那不然呢。”
权璩任监察御史,政体肃然,誉重朝野。老父亲虽是曾经的老丞相现在的东都留守。
权德舆的学生可是遍布朝野,裴度如果真一名呜呼,那么御史中丞的位置铁定是徵授虞部郎中李。
韩愈不结朋党,唯忠于陛下。与白居易、权德舆也只是在彼此文章上诗句上有些来往。
御史台将韩愈这只孤鹰从中书舎人的位置弄下,那么好多人的位置也必将挪一挪。
中书舎人不确定是谁,但是必定御史台会起作用。
李纯见指到了权德舆的痛处,见风使舵连忙将他搀扶起来。
“朕定中书舎人为高元裕,权爱卿有何高见?”
权德舆被李纯扶起的那一刻,他感觉膝盖发麻的同时身后发凉。
“陛下明察秋毫,他定能胜任。”
权德舆嘴中这么说着,头却是气得发昏。
这个逆子,被人当枪使了都不知道。
“朕想爱卿也能胜任刑部尚书之职。”
李纯双掌握住权德舆的双肩,他能隐约的感觉得到衣服有点潮湿。
权德舆与李纯四目相对,此时换成权德舆心虚。他儿子在御史台呼风唤雨,就算权德舆没参与,别人也会往这方面想。
“臣谢主龙恩。不过臣有一事相求。”
权德舆连忙垂头,此时他的内心已经慌得不行,从来陛下面前道不满的大儒,变成了骑虎难下的危臣。
李纯一听,话有退路的道:“爱卿请讲,只要不是劝朕放弃淮西用兵,其余之事朕都可以先答应让中书、门下定夺。”
“臣任刑部尚书之职,查处武相刺客一事。入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之宅,必将翻箱倒柜,砸墙拆窗,到时候必定得罪不少权高势足之族。”
李纯听权德舆的委屈的道完,于心不忍,可是也只有此人才能胜任刑部之职。
权德舆也泪到框前,转头抹去。
“朕知晓权爱卿文章盖世,足于名扬天下,得意门生遍布大唐十五道,怕此事办不好玷污一世英名。”
权德舆哭泣道:“此事无论结果如何,请陛下开恩放臣出京,做工闲散诗人。”
李纯难受的点点头,眼前的老臣,陪他唱了多次双簧,趟了多次浑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