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找到一片蓝海 (第1/2页)
一主一仆两人走过穿堂,很快便来到了后院的库房。
王家的货品,一般都存放在村子南边的骆驼场,宅子的库房不大,一般只做临时中转所用。
此时库管的年轻伙计正在桌上认真记录着什么,看到王少钧前来,有些惊讶,立刻站起身来道:“三少爷,您来了。”
王少钧点点头,看向库房内,顿时眼前一亮。
他原本以为事发突然,这些被土匪抢劫剩下的商品临时搬来这里,应该会杂乱不堪。
却没想到,这些货品此刻堆放的很是整齐,完好的商品整整齐齐的放在货架上。被损坏了的,或者污浊的商品虽然放在地上,但仍然是分门别类的摆放着,看起来井然有序。
从这里就足见这个伙计对工作的认真程度。
他曾经看过史册,晋商对伙计的筛选是非常严格的,不仅对能力和人品进行考察,甚至还会深入到伙计们的家庭背景。
而且晋商对于伙计的成长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晋升通道清晰且明确,因此商号的伙计们对东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很高。
这种伙计制度也是晋商得以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从仓库物品摆放这一件小事来看,老祖宗们的伙计制度确实是有点东西的。
“你叫什么名字?”王少钧问那伙计道。
“三少爷,小人叫许东。”伙计连忙回答道。
王少钧记下了这个名字,点了点头,又说道:“把这些货品的清单拿来我看看。”
许东早已有所准备,从桌上取出一个册子,交到王少钧的手中。
册子上写的都是繁体字,而且有一套自己的记录符号。不过王少钧阅读起来毫无窒碍,记忆中似乎小时候就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里面关于商品原来的数量,被抢走的数量,剩余完好的数量等等写的清清楚楚,字迹分明。
他心中暗暗称赞,对照着清单,开始查看着货架上那些剩余的商品。
潞绸棉布都是北方和关外的紧俏货,被抢了个七七八八,足见这群土匪是懂行的。瓷碗倒是一个没动,但却被打碎了不少。其他商品也或多或少有些损伤,但都是不怎么值钱的东西。
总体算下来,确实是损失惨重,十不存一。
有些价值不太高,又比较大件儿的东西连土匪都懒得碰,得以留存下来。
其中就有那种名为‘淡巴菰’的一大包烟草。
王少钧打开淡巴菰的包裹,一股浓郁的烟味儿,果然便是烟丝,便问道:“这淡巴菰,是生的,还是熟的?”
许东有些不明白,问道:“何谓生熟?”
“就是烟丝有没有烘烤过。”王少钧问道。
“这些都是晒干的烟丝,似乎并没有烤过。”许东对此也有些一知半解,担心王少钧觉得他的见识不够广博,解释道:“这些淡巴菰,都是南方沿海之地种植的。听老人们说,万历的时候,从吕宋传过来的。刚开始一斤能换一匹良马的价格。后来广西,贵州和福建等地种的比吕宋还要多,这价格慢慢的就下来了。现在一斤差不多是二两银子。”
王少钧点点头,若有所思道:“似乎很少有人吸这个。”
“吸?”许东有些认死理,小心翼翼纠正道:“三少爷说错了,平常大家都称作吃烟。都是官绅,特别是武官们吃的多,或围在一起点火烧了吃,或自己用烟斗装了点着吃。不过这是有失风雅的东西,文人们用的不多。”
“哦。”王少钧再次点了下头,对这‘淡巴菰’的行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许东说的情况来看,这烟草的产量已经是起来了,但是还尚未完全普及到北方。而且在吸食方式上,还处于原始的阶段。
不过王少钧知道,烟草只是传过来还没多久,流行起来是非常快的。崇祯时期的时候,因烟草流传过甚,朝廷甚至还下过诏谕明禁,不过依然无法阻挡烟草前进的步伐。
到了‘我大清’,更是广泛种植,安家落户,四海之内到处皆有。总体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利用前世的见识和工艺,将抽烟的方法稍稍改良一下,发明个卷烟出来,一定是一个降维打击。
唯一可虑者,这种工艺并不复杂,很容易被其他人模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