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家人 (第2/2页)
一把火将通州粮仓焚毁大半,导致鞑靼不得不分兵,也不得不放缓了南下追击的速度,从而使河南的明军能渡过黄河,在怀庆府聚集重兵。
而王忬在这件事中的形象就不太正面了,当时王忬是通州的主事人,逃遁南下之前没能焚毁粮草,拱手让给了鞑靼。
这导致王忬对戚继光的观感很差……戚继光去年末能够出任山东副总兵,通州大火是重要的加分。
所以戚继光几次申调粮饷军械,王忬都敷衍过去了。
偏偏王忬如今的山东巡抚,民政军事一把抓,以济南为重,从莱州、登州调集粮草。
饶是戚继光性子稳重,也要跳脚大骂。
戚继光在给陈锐的信中说的很清楚,民间他管不了,登州如今还有知府呢,但新军的粮草肯定撑不到麦熟。
明朝田税制度是夏税秋粮,夏税不过八月,主要是麦,秋粮不过次年二月,主要是米。
麦米征收后分为两部,一部留在本地,被称为“存留粮”,一种运往边疆,被称为“起运粮”。
如今山东算是前线,“起运粮”肯定是要供应军中的,但在此之前,戚继光编练的新军就已经撑不住了,总不能去劫掠民间吧?
对此,陈锐也大费脑筋,当时说好了宁波为登州后盾,自然不可能不管。
戚继光编练新军兵力在三千左右,按照每人每日一升半粮计算,一天要四十多石粮,一个月要将近一千五百石粮,需要银钱倒是不多,顶多一千多银子,但还要算上战马的耗费,以及士卒家眷,那就不是个小数字了。
而如今陈锐手中也没多少银钱,光是新兵这块就要耗费大量钱粮,而且很快就要扩军,皂块作坊的产出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再说了,大量购买粮米……官府有可能会干涉,同时粮价是越买越贵的。
另一方面汪直那边动向不明,从宁波海运粮米去登州,有可能遇上倭寇。
就算朝中许汪直通商,但这位五峰船主是不可能控制得住手下每一支船队的。
不知不觉中,陈锐登上了山丘高处,久久伫立,遥遥眺望着岸上距离不算远的长山。
能不能让这批新兵迅速成长,能不能一举破局,甚至能不能支援登州,就要看这一战了。
已然入夜,沈束回到住所,疲惫的揉着眉心,妾室潘氏端来了一杯茶,妻子张氏轻声道:“今日阿锐母亲几次提及婚事。”
“嗯。”
“夫君的意思是……”
沈束低声说:“你觉得静庵公幼女如何?”
静庵公即萧鸣凤,绍兴山阴人,少从王守仁游学,正德九年进士,长子萧勉与沈炼、徐渭并列“越中十子”,次子萧饬被困于曲阜,就是陈锐将其带回宁波的。
萧鸣凤幼女今年已经十七岁了,至今还没有出嫁。
“不合适吧?”张氏有些意外,“她十三岁定亲,男方次年病逝,前年与扬州应家定亲,据说应家子被鞑靼所杀。”
沈束笑了笑,“陈锐也是如此,两次定亲,两次女方病逝。”
张氏愕然,这么说来,倒是配的很。
而且萧家乃是绍兴望族,正巧是徐渭的姻亲,而且萧鸣凤又与沈炼极有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