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乃有仁心 (第1/2页)
在选定沈家门之后,最开始建的并不是码头、道路,而是位于南侧的大片仓库。
一间间仓库被打开,沈炼一一看过,神情略有些放松,转头问道:“库存多少?”
陈锐侧头看了眼,主管盐田的陶大顺上前几步,“盐田三十余亩,每亩每十日产粗盐四百斤左右,月产三万余斤,如今登记入库的粗盐八万余斤。”
“盐田?”沈炼遥遥望了会儿,“是晒盐法?”
“是。”陶大顺如今早没了士子之相,皮肤黝黑,甚至卷着裤筒,解释道:“晒盐法成本很低,但受天气影响很大。”
“接下来数月,先是黄梅天,然后时有暴雨大风,虽然日头大,晒盐速度会快些,但一场雨下来,就要耽误好几日。”
徐渭接口道:“如今淮东不稳,两淮盐场产量锐减,东南有盐荒之危,所以舟山准备在下个月售盐,将价格打下来,价格……”
“现在就售盐。”沈炼断然道:“淮东兵败。”
一直没吭声的陈锐眉头一挑,“怎么回事?”
片刻后,听沈炼简单叙述战事的众人都有些茫然,沈束难以置信的拽着沈炼追问:“流民就能击溃三千官军?”
陶大顺连连摇头,“就不该对明军有什么期待!”
去年一路南逃,陶大顺对明军的战斗力早就绝望了,如今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护卫军上。
陈锐在心里琢磨了会儿,“盐商……”
这是个简单的判断,成国公被困于盐城,但两淮盐场大部分是在淮南,就算大量灶户被征调为民夫,但扬州盐商也不至于无计可施,沈炼也不用急奔舟山,希望陈锐立即售盐。
沈炼嘴唇抖了抖,看陈锐与徐渭都专注的盯着自己,无奈的叹了口气,“此事不太好说,或许有扬州盐商插手。”
待得沈炼将揣测的说了一遍,陈锐立即摇头道:“即使有切肤之痛,即使朝中决定征收饷银,那些盐商也不敢干这种事,一定有其他缘故。”
“不错。”徐渭捋须道:“江北草场的确芦苇丛生,但三千官军……不会那么轻易的被击溃。”
陈锐突然转头看了眼徐渭,后者也恰巧看了过来,视线在空中汇集。
两个人都同时想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份情报,鞑靼有内乱之忧,俺答汗很可能接下来要将精力放在内部……
此时对两淮盐场动手,看似并没有大用,但却捅在了明朝的软肋处……两淮盐场每年能供盐税超过七十万两。
如果能大幅度削减这笔巨额的银钱,那明朝就没有可能北上对鞑靼造成威胁,俺答汗才能放下心。
那边沈炼拉着沈束不停的讲述即将爆发的盐荒……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那些无盐可用,或者买不起盐的百姓。
而这边徐渭低声对陈锐说:“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倒是歹毒。”
“扬州盐商或许也掺和进去了,但肯定不知实情,或者是被利用的。”
陈锐也压低了声音,“不太好说,不过元敬那边能轻松一些了。”
徐渭愣了下,随即点头道:“应该是卜赤那边,俺答理应不会攻山东,可能会命降将出兵山东。”
“但以今日情报来看,俺答很有信心在北地扎下根。”
陈锐叹了口气,看起来如今的局势比南宋时期略好,但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鞑靼放缓了步子,明军的孱弱实在让人绝望。
并不是说明军真的没有战斗力,但军队的战斗力是与后勤直接挂钩的,南宋时期总的来说不缺军费,而明朝的财政……应该说是古往今来最差劲的,连金圆券都比不上。
徐渭想了会儿,低声问:“要不要让段崇文去淮安府探探?”
“行,让他挑几个人过去。”陈锐转头看向沈炼,“但就目前而言,还是先说眼前事。”
“嗯?”
“难道让我去说?”
徐渭没好气的瞪了眼陈锐,大大咧咧的走过去,开口就是,“姐夫,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