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一百一十八章 盐业(下)

第一百一十八章 盐业(下) (第1/2页)

“两个问题。”

徐渭现在至少在说法方式方面已经无限接近护卫军内部了,非常直接,没了以前说话拐弯,话里话外的方式……就是很多时候嘴巴还是那么毒。

“其一是扬州盐商。”徐渭扫了眼周边,“其实晒盐法早在正德年间就有了,嘉靖年间在闽、粤两地也不少见,至少我就见过好几处,但最近几年都陆续消失。”

陶大顺好奇问:“这是为何?”

“利益。”陈锐神色淡漠。

“不错。”

徐渭细细讲述,陈锐偶有补充,陶大顺才慢慢知晓。

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甚至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大明朝廷每年户部的收入,盐税能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明朝开国已有百五十年,盐业已经成为一条流淌着银子的河流,上至户部、都察院的巡盐御史,中至管理盐业的都转运司、手握盐引的盐商,下至售卖盐的散户、灶户、盐丁……

可以这么说,东南海贸是一条产业链,但朝廷要锁死,还是有办法的,但想锁死两淮盐场,那就等于是自杀。

所以,晒盐法早就在正德年间就出现,嘉靖初年在福建、广东小范围传播,但没有办法推广。

为什么推广不开?

因为成本。

晒盐法虽然要看日头,天气变化对产量影响不小,但成本太低了,而煮盐法成本要高不少。

为什么自古天下盐业以两淮为重,就因为淮河两岸有大量的草场,这是煮盐的重要原料。

晒盐法一旦推广开,成本能降低到让扬州盐商难以承受的地步。

陈锐听着徐渭滔滔不绝的讲述,想起前世在网上看到过的消息,外企以外资的名头购买国内企业偶尔出现的先进技术,但并不推广,自己都不用,而是进行封锁,然后继续用旧技术进行生产。

扬州盐商大致就是这么做的。

徐渭叹息道:“当年我在漳州府就听闻,一个盐场被焚毁,百余人被杀……”

陈锐挑了挑眉头,“盐丁?”

“八九不离十吧。”

盐丁名义上是产盐的壮丁,但实际上已经分割出来,产盐的是灶户,盐丁受都转运司指挥查办私盐……其实已经成为扬州盐商的私人武装力量了。

干的都是刀头舔血,杀人放火的勾当。

陶大顺小声问:“有护卫军在,理应无妨吧?”

“难说。”徐渭摇摇头,“钱能通神啊……若是小批量,或许扬州盐商也就忍了,若是积年累月而且产量颇高,只怕……”

“你是指倭寇?”陈锐敏锐的听出了徐渭的言外之意。

“不错。”徐渭叹道:“你之前揣测,即使朝廷许通商,倭寇也不会绝迹。”

顿了顿,徐渭补充道:“而且你将盐田布置在南侧,这一带能登陆的地点不少,距离普陀岛也不远,很容易遭到侵袭。”

“无妨。”陈锐轻笑了声,“还记得我在那一战之前说的话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