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答案! (第2/2页)
“就算此前有私事,但诸王被分封,本应该拱卫京师,共同辅佐大汉君主。”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他这段时间在大明长大,倒还真的接触过不少,再加上后世所看的一些,有时候还真的给他思索出了问题所在。
朱元璋倒是的确加以限制,便是诸王不得皇命,不可擅自立刻封地,无故离开,视同造反!
苏闲并不认得,但看样子,应该是位翰林学士。
“臣斗胆!”
“削的高祖在天上,看着子嗣互相残杀!”
刚才的好心情,被二儿子瞬间给破坏了。
似乎其所说的,就是正理。
《皇明祖训》只在百官想用的时候,才有用!
而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后,藩王的岁俸再度被削废!
这位权相,能给大明续命五十年,又岂会坐任藩王的岁俸问题,而迟迟不改?
一度到了明朝末年,甚至有藩王子嗣,被饿死的现象。如果此时大明的财政,依旧要大部分被瓜分给藩王,那么还会出现这些子嗣,被饿死的情况吗?
一旁,记录的官员将这些记在纸上。
炽热的是,百官的气氛已经被调动,甚至太子朱标,秦王晋王燕王等皇子,也纷纷不解,心头大动。
“可时值景帝,却轻信晁错!做那削藩之举!”
不论此次百官如何说,就绝对不能拿这次的事情,作为以后论罪的证据。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此时的百官,担心的也从来都不是藩王的“岁俸”问题!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权力最为可怕,甚至可以改朝换代!
他指着群臣,随后又看向儿子等人!
两位丞相老神在在,汪广洋还是一幅快要睡着的样子,而胡惟庸则是眼神微挑,扫视完群臣后,则自顾自的坐着。
“故而……大汉可,咱大明不可!”
……
陛下你都知道七国之乱了,为什么还要问?这理由还用说吗?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声音,已经满是肺腑之言。
就连苏闲这一众“小班”,此刻也是顺着气氛,看向朱元璋。
“此后高祖铲除异姓王,留给汉室后裔一个清爽天下!”
就在这时,终于有位臣子开口。
寂静的是……朱元璋竟然说是景帝的错。
反正从洪武二十年之后,宝钞就贬值了十倍,到了永乐、洪熙、宣德之后,宝钞更是彻底沦为废纸!
“行了!”朱元璋见此。
“这才有了七国之乱!”
“景帝之时,七国之乱,是吴王刘濞等诸侯王联合而起,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幸得周亚夫骁勇,还有梁王相助,这才平灭叛乱。”
“若后世子孙,以和亲而向鞑虏求和,则有违祖训,是为不肖子孙!靖康之耻,不仅是宋人之耻!更是咱明人之耻!尔等要谨记!”
“你与老二、老三老四他们,一同长大。虽是大哥,但吾早年征战天下之时,你待其如父!这就是父兄!”
此刻万籁寂静,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都不敢第一个当那出头鸟。
“标儿,你想通了吗?”
“哦?”朱元璋也好笑的看向这个二儿子,“那你说说,藩王错在哪儿了?”
朱元璋似乎看众人不回答,自己却是当先说了起来。
朱元璋又道:
“但不得不说,汉室从高祖起,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六代明君!可谓让咱艳羡!”
后世之后。
然而话题一转,怎么又直接问起了诸王了。
兵权!
“汉高祖亭长出身,咱草莽出身……都是在乱世之中,打出来一个太平天下!”
“让咱来告诉你!这是谁的错!”
“高祖铲除异性王,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子嗣,一眼看去,全是刘姓王!”
朱元璋转移视线,又看向了朱标、朱樉、朱棢等皇子。
那皇室和朝廷,为什么还要按照祖训行事?
《皇命祖训》看似高高在上,不可违逆!
但大明中后期,除却嘉靖帝之外,那些皇帝无一不是被百官管控的死死的。
首先……
他清楚了。
今天这洪武帝,难道不是在敲打臣子吗?
就是在为之后的分封天下,做出准备。
说着……
他梗着头,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了,让他领兵打仗可以,让他说这些就是在为难。
此话一出。
不论是臣子、还是朱标等人,都纷纷愕然不已。
秦王吓得当即站了起来,脸色有些发白。
瞬间。
现在又以古喻今!
这让他们怎么回答?
藩王变成了地主豪绅!
和各个朝代末年的地主豪绅一样,有能耐的早就通过兼并土地,侵吞百姓资产,再加上皇室宗亲的名。
他看向四周,语气依旧温和,“还有人想要说的吗?”
“伱们几个,也来说说,这汉室会起内乱,到底是何原因?”
“也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成为了每一个王朝末年都会出现的“角色”。
这个时候给予藩王的岁俸,其实已经全由朝廷和皇室做主了。
大明千秋万代,与世长存!
一番恭维之语,让洪武帝哈哈大笑,畅快不已。
而在他开口后。
但……话是这么说,没人是傻子。
朱元璋又看向下方,“继续这个问题,七国之乱,到底是谁的错?”
“说起来,大汉与我大明,何其相似!”
要知道《皇明祖训》之中,最低等级的宗亲后裔奉国中尉,可都是要拿两百石粮食的。
“但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后,就开始向匈奴低头,以和亲而求和,在咱看来,虽是求和姿态,但汉室天下,异姓王众多,内部并不安稳!”
此法简直是在挑战百官的逆鳞!
一众臣子再度沉默。
因此!
朱元璋似乎是知道,众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语气再度果断。
在他想来……
“你们回答的,这都错了!”
明初这几年,有好些臣子,从洪武三年,就开始连番劝诫朱元璋,更有甚者,可以称得上死谏,特别是《皇明祖训》成书之后,岁俸问题依旧提过。
直到现在,他终于清楚了父皇的用意。
朱元璋看向众人,目光锋锐,好些人不敢与其直视。
其实苏闲倒是知道。
他嘴秃噜了……
“难道他们这些兄弟,敢违抗你这个父兄吗?”
“若有抗命,天下之人,自当人人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