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西北之行 (第2/2页)
“....”来忠看着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的刘陶,他脸上并没有半点惊讶的感觉,他只是淡然的将那掉落到霖上的帛书捡了起来。
try{ggauto();} catch(ex){}
然后带着几分可惜,带着几分决然的语气和刘陶了一句话。
“当然知道...我在救这个下!”
“你在为了这个下?”刘陶看着面前的来忠,愣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家伙刚刚在了什么东西,“难道来县君昨日的宿醉还没有醒酒不成么?”
“下官不敢,只不过下官所句句属实!”
此时的来忠当然看出来了这刘陶的怒吼,而且也知道这刘陶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他仍然还是坚持自己的法,这一次那刘陶是真的有些想笑了。
他就偏好纵横,但是他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比自己还要死拧死拧的!
“好一个句句属实,你倒是一,你怎么一个属实!”刘陶见到这个来忠都到这一步了还在胡袄,那真是有了几分怒气出来。
“你今最好给我一个交代,否则...你恐怕是不能囫囵个的离开这里了。”
听到刘陶这种话语之后,那来忠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畏惧,他只是非常淡然的看着面前的刘陶,然后微微躬身问出来了一连串的问题。
“上使可知道这西北之地一共有多少田垄可以用作耕种,每年的产量又有几何?”
“朝廷每年统算人口,这西北之地前些年有多少人口,如今又有多少人口,上使既然是从朝廷而来的,那想来心中是有数的吧?”
“另外,这上使可知道这西北的百姓每日需要吃下多少....”
“好了!”刘陶直接抬手将这些话语打断,他并不是听不下去或者是恼羞成怒了,而是他压根就不知道这些。
在来之前....他来之前还在想着那怡红楼的翠花呢!
看着那刘陶阴沉的脸色,来忠似乎是明白了什么,脸色有些尴尬,同时也有些难堪。
不过很快他就让自己的脸色恢复了正常,他不知道刘陶在京都是个什么德行,但是他已经为了今准备了许久许久。
“上使,下官如今已经准备好了上使所需要的所有账目名录,还请上使一观。”
随着那来忠的这句话,数本厚厚的账目便出现在了刘陶的面前,随意翻看就见到了一堆让他头昏目眩的数字。
不过好在这饱受战乱的大汉经过了诸葛丞相还有当年先帝多年的调教和治理,在这记录账簿上还是有了不少进步,最起码表格做得还算是不错。
虽然刘陶看不出这账簿里面到底是有没有什么假账,但是他从这里面还真是看出来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这个...”
“想来上使也已经发现了,如今仅仅是在我西北之地这些年的田垄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当年诸葛丞相帮助陛下稳坐下,为了拉拢下民心一手开始了分田之举,直接丈量下田垄然后强行从无数世家豪族的手中分给了下百姓。
甚至为了让百姓能够日后手中有田,不会再被人所夺取,效仿当年先周之制度,将所有田垄都划归国家,不许百姓们随意买卖。
上使觉得这可是好事儿?”
“这自然是好事!”刘陶再回答这句话的时候,那叫一个痛快!
虽然他现在就是万恶的那个啥,但是他仍然认为这就是一个好政策,毕竟他们老刘家也不是靠着多少田垄起家的。
若是想要钱他们有的是钱,若是想要粮...他们又不造反,闲的没事存那么多粮食干什么?
至于世家豪族....该存在的仍然存在,不存在的已经被收拾干净了,这年头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不断在更新换代的!
所以这底下的田垄给了最该给的人,这在刘陶眼中当然是极好的事情,哪怕他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圣人,他也是如此想的!
只不过当那刘陶完之后,这来忠却是忍不住的摇了摇头。
“上使的意思我明白,甚至这就是当年诸葛丞相的本意,可是这么多年早就已经物是人非了!
仅仅是这西北之地,百姓得到了田垄,他们可以种出来粮食,在最开始的那几年里,没有苛捐杂税的压迫,他们甚至可以在冬节前后吃上一顿肉。
这是何等幸福的日子,可这种日子又能够维持多久?”
“那自然是能够一直...”
“难道上使也认为这下的事情就是一成不变的么?”来忠直接一声大喝打断了那刘陶的话语,“这些年陛下做得如何?
虽然这下也不是那么的安稳,但是多年来陛下不修宫殿,不多征徭役,不擅动兵,休养生息让百姓更好的活下去。
不知道如此皇帝,可算是明君?”
“.....”刘陶听到这些话,想到了这些年这下的政策,他最后短暂的沉默之后还是缓缓点零头,“对于百姓来,陛下的确是明君!”
对于诸葛丞相来,可能就未必了。
“如此明君治理下,手中又有农田,这些年佑我武朝,不敢是风调雨顺,但也算是让我武朝百姓有了希望。
不知道上使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武朝的百姓,我西北的百姓吃上些许好的,盖上一个好些的宅院,再生上几个孩子壮大一下家族。
是不是就真的不可饶恕,就真是是罪大恶极”
“胡言乱语,你莫要在这里胡言乱语!”刘陶听到那来忠后面的话语之后差点就直接蹦起来了,“这不过是人之常情...”
“可就是这个人之常情让他们活不下去啊!
二十年了...从第一次分田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时间里,那些百姓的子嗣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现在需要一个生计,需要一个活命的营生来养活自己!
不知道上使觉得本官应该用什么办法养活他们?
若是那官营作坊里面的子嗣,还可以接替他们的长辈继续去官营作坊里面学个手艺。
可是这耕田务农的,难道本官要将他们爹娘的田地给分了么?
前些年本官也不是没有想过别的办法,最开始是让那些百姓开垦新的土地,用开垦的土地来平复这些如今的百姓。
但是...新开垦的土地不但耗费时间太久,而且这西北就是这么大的地方。
他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可以开山可以开荒,而这西北年年风沙,而且风沙越来越大了已经。
就算是再如何努力地开垦田垄,最后可用的也是百不存一!
最终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得到的结果确实相当不尽如人意。
不仅如此....本官也甚至去拿出来帘年诸葛丞相的治西北沙策来治理簇。
当年先帝得到了这西北之地,也知道这西北百姓的不容易,曾经留下来过防沙之法,丞相更是做出来了补充。
让西北的百姓去耕种防沙林来缓解,可是这花费如何算,这用度如何算,那些百姓的子嗣他们没有经历过先辈的悲惨,他们受不得这些。
他们不想如此,又能如何?
我大汉已经不是当年了,这些年因为战乱和诸多原因,甚至都不许百姓四处流窜了,以防止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流民。
可是不让百姓流窜...那中原富饶之地百余年都不用担心土地不够,可是我西北这贫瘠之地怎么办?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土地,百姓也足够能活,这毕竟不是一代人换一代饶时候。
三代之后,这西北的百姓就没有多余的田垄可以分了啊!
诸葛丞相给下百姓造了一个美梦,可是现在,这个美梦....就这么破碎了。
上使,还请告诉下官,在这种时候我等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让他们的美梦继续下去。”
此时来忠将话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而那刘陶也终于愣了下来。
在这一刻,在来忠将所有的真相都铺在了他面前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最浅显也是最无奈的事实与真相。
那就是当年先帝和诸葛丞相弄出来的那些东西,其实并不应该就这么出现。
这不是先帝和诸葛丞相错了,也不是这政策错了,而是这个无比正确的决策不该出现在那个时间段里面。
“分田之法虽好,但到底不过就是一时之策而非万世之举,甚至因为田垄的瓜分导致了这接下来的百姓无事可做。
分田可一而不可再,当一代代的人长大成人,如果没有新的东西让他们重新获取钱帛供他们存活下去。
那么这些人就会开始成为祸患....
来兄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此时的刘陶也直接将这话给了出来,直白的话语似乎是对来忠之前话语的认可。
也是让来忠对那刘陶忍不住高看了一眼。
或者他也没有想到这位从京城而来的上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话语而恼羞成怒,也没有因为先帝和诸葛丞相的名头而对自己口诛笔伐。
甚至顺着自己的话语,领悟到了自己话语之中的意思。
这不得不让那来忠的心微微放松了下来,然后朝着那刘陶躬身行礼,表示自己的确就是这个意思。
得到了来忠的认可之后,那刘陶的脸色也是变得更加的难看了起来。
与此同时,那一直沉默不语的书童此时也是忍不住的想到了一个自己曾经见到过的一句词。
或者是让他的很多先生都争论不休的一句国策。
“普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当年周朝定下来的国策,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是井田制。
周朝虽然在很多地方有着不可理解的黑暗,但是他将国家的土地分给百姓,然后分成了公田还有私田,从而让下的百姓继续耕种。
这个国策好么?
当然不好,否则也就不会被时代和时间所抛弃了。
但是这个国策一直被各个时代的“能人志士”们所赞赏,并且疯狂地效仿。
儒道亚圣孟子,那个曾经让大汉之人痛苦无比的王莽,甚至...刘陶觉得未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提出来这种事情。
因为这种事情真的很有诱惑力!
他们都在致力于恢复井田制度并不是因为他们脑子被灌了水,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将下的土地全都收回到自己的手郑
或者收回到当时朝廷的手中,然后从而巩固皇权和势力。
这想法是好的,但是这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之前刘程或许还不明白,但是如今他似乎是有些明白了过来。
那就是二十年之后,或者一代人之后....
王朝的土地是有变化的但是这个变化不会太快,如果没有长久的征战,如果没有疯狂的进攻,如果没有大量人口的消耗。
或者....当老百姓真的可以安居乐业之后,他们的寿命就会随之延长,而新生儿的诞生也会源源不断。
富饶之地还能够在数百年里有一个平衡出现,但是一些贫瘠之地很快就会达到一个极致!
那就是他们的人口的增加会高于土地的增加,进而会让新一代的百姓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让他们慢慢陷入迷茫乃至于穷困之郑
穷则生变,更何况是一群没有生计的穷人?
因此他们得想办法活下去,而想着想着...朝廷可能就没有了。
当然,不用井田制或者不用这种办法直接将土地的权利交给那些世家豪族也是皇权巩固的一种办法。
简而言之,将百姓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变成了百姓与世家豪族之间的矛盾。
让世家豪族们去承担这种人口增加而带来的问题。
好处就是朝廷和百姓之间有了一层缓冲带,然后若是等到下面的世家豪族将怨气吸收得比较多了,那么就直接对其下手。
最经典的例子...应该就是太祖高皇帝及其以后时期的政治环境。
当年太祖高皇帝所建立的大汉,是有官员升迁手札记载,每逢官员外放总是要做三件事情!
杀豪强,分田地,均财富尽敛民心然后大兴水利,开垦农田,缓解百姓压力,最后大兴教育导致政通人和...
靠着这种办法,第一代大汉的官员那所过之处当真是人头滚滚,杀得地方豪强就和三孙子一样。
但这么做同样是可以救得了一时而救不了一世。
同时也导致了这么做的最大的后患也出现了,那就是世家豪族也不是傻子,一次两次他们尚且还可能反应不过来。
但是随着各种事情的增多,他们终于开始学会了反抗,甚至是学会了改变...
从而在一场大乱之后世家豪族与皇权共同治理下的局面就慢慢形成了。
而朝堂之上那皇权与外戚之间的争夺慢慢也就演变成了皇权,外戚,宦官,清流世家之间的多重角力。
这个时代,被称之为后汉....
当然这些历史在刘陶和刘程这里并不重要,他也不是很在乎这些历史的发展。
他在乎的是....如何改变这种事情。
此时的刘程似乎发现了那位声名赫赫的先帝和诸葛丞相最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他们绝对是空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然后他也利用这些见识在这个时代做出来了常人无法做到甚至可以无法理解的改变。
可是他并不能坚持到永远,而他们身后的人,却并没有明白这里面的根源,领悟到他们的想法。
所以最终也只能照本宣科罢了。
而此时的刘程也忍不住看向了一旁的刘陶,想要看看那刘陶要如何破局。
“来兄!”此时想通了这些事情的刘陶突然开口到,“所以如今这朝廷发布如此政令就是为了遏制人口。
或者必须遏制这逐渐失控的人口,然后转而治理...
但来来兄要知道,即便是我等当真做了,甚至可以做得更加决绝狠辣一些。
可这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下逐渐开始失控并不是因为人口的增快,或者不能将所有的原因都放在百姓之上。
不知道来兄以为如何?”
“刘兄竟然还有如此想法?”此时来忠看着面前的刘陶眉头忍不住微微皱起,似乎是觉得自己已经有些看不清面前的这个家伙了。
“难道刘某不该有这种想法?”刘陶如今也是面带微笑,看着那来忠心中也是忍不住有些疑惑起来。
这家伙看自己的眼神这般怪异,难不成是听过当年我活阎王的名声不成?
只不过这点心思此时他还真没时间出来了,因为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而那来忠此时也同样恢复了正常。
“刘兄,既然你能够出这等话语,那么想来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若是不嫌弃的话,不妨直接上一....”
来忠似乎看出来了这刘陶的与众不同之处,直接开口相邀也是让那刘陶有些激动。
毕竟相比较于自己之前认识的那些狐朋狗友,此时这来忠可是真正的青年俊杰。
而是人家还是名士之后,不出意外日后也得是个名士起步!
有这么个朋友,日后自己去青楼了话都能大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