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伏兵尽出,半渡而击 (第1/2页)
尉迟良看到李二郎平安归来,心中立即松了一大口气。
接下来的时间,李二郎、尉迟良两人一边静待梁牧率领的北梁大军到来,一边完善即将进行的鲁梁江战役部署。
话说鲁梁江,江面不宽,也就八十余丈宽。但沿江两岸尽是崇山峻岭,唯一一处名叫介山通道的地方,江的两岸却是地势平坦,两岸岸边的两山之中各有一条宽约五里的通道,而且江水水流平缓,介山通道的名字也是由此而得。
因此,自古以来,介山通道便是勾通北梁国与如今的唐国的主要通道。两国民间也好,历次两国之间发生战争也罢,百姓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经由介山通道进出两国。
两国都对这个兵家必争之地非常重视,各自派出重兵把守。
北梁国大军此次能够顺利渡江,突袭唐国,这其实也与李二郎、尉迟良等人有关。
正是因为当初龙兴山大军渡江突袭了南鲁国大营,尉迟冲带着几千亲兵弃营逃回彭城之后,将介山通道和其他州县的守军抽调一空,调回都城防御,这才让北梁国趁虚而入,占了个大便宜,百万大军得以顺利渡过了鲁梁江。
说来也巧,李二郎率领的玄甲军和尉迟良率领的五十万唐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渡过鲁梁江,这也与北梁国因国内州县兵力不足,只好将驻防介山通道的三万将士也抽调去运粮有关。
北梁国原本以为有梁牧统领的百万大军在唐国境内作战,介山通道鲁梁江东岸,唐国并无驻军,才敢将驻守介山通道鲁梁江西岸的北梁守军抽调一空。
如今却是反了过来,让唐军占了个大便宜。原本按当初商议好了的计划,是等北梁军撤兵时,尉迟良提前在介山通道的鲁梁江东岸设伏。
但是,当尉迟良趁着北梁大军被狼骑兵死死缠住的机会,率领五十万唐军绕道而行,比北梁大军提前了好几天来到介山通道时,他见河对面并无北梁国驻军,心中大喜!
作为已被灭了的南鲁国和如今唐国的大将军,又在神机谷遍读了各种兵书战策秘典的尉迟良,他一眼便看出来了,将五十万唐军布置在北梁国境内的西岸设伏,比在唐国境内设伏好太多了。
于是乎,他立即改变了设伏地点,改变了战术,并立即派人通知了尉迟恭和李二郎。
这也是李二郎为何会亲率玄甲军赶来与尉迟良汇合的缘由。
他之前渡江突袭北梁国之时,原本就因为发现了鲁梁江西岸无北梁国驻军,但又因为彭城被北梁大军围得水泄不通,而无法通知尉迟良让他改变大军的设伏地点而懊恼不已。
因此,当李二郎得知尉迟良改变了设伏地点之后,立即领兵前来与他汇合,与他一起完善这次的作战方案。
两人很快便完善了李二郎提出的在鲁梁江对北梁大军半渡而击的作战方案。李二郎立即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给了尉迟恭,让他依计行事。
这天中午,北梁大军终于撤退到了介山通道的鲁梁江东岸。
北梁大军这一路走来,实在是被尉迟恭用那“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战法给打怕了,半个月来,北梁国大军无人睡过一次囫囵觉,个个疲惫不堪。
当北梁军将士们看到终于撤退到介山通道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梁牧也松了一口气,他急于尽快摆脱狼骑军的纠缠,赶回都城徐城防御。因此,虽然他心中对狼骑军为何一整个上午都未出现,感觉到有些奇怪,但也没去多想。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