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螳臂当车(2) (第2/2页)
果不其然,舒晏的满腔热忱,一颗为百姓们忧虑的心,还有一番煞费苦心准备良久的唇舌,都淹没在百官们严厉、蔑视的斥责声中,就连一向正直,且处处维护自己的卫瓘,此时也没替他说一句话,不知道是因为卫瓘觉得寡不敌众,还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菑阳公的高爵身份。
退了朝,舒晏无精打采地走出太极殿。他的心凉凉的,欲哭无泪,不知自己的前路如何,更不知国家的前途如何。他知道司马炎是非常信重自己的,所以他才想为朝廷多多效力。曾经,在太子.党争的时候,司马炎问他关于齐王司马攸的去留问题,舒晏当时没有明确表态。为此,舒晏懊悔了多日。此时他才明白,何必要懊悔呢?自己太把一介寒门出身的自己当回事了。自己曾经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包括不再收留匈奴归附等事,可是一旦有触及豪门利益的时候,从来都通不过。
寒门的人没有地位,在官场中受排挤。舒晏此时才深刻地领会到。这也是他入仕之前,他祖父舒博士告诫过他的。此时他才明白,为什么祖父总是不愿意他的儿子和孙子进入仕途。舒安受父亲影响,虽然立志耕读,但没人知道,在他的心中是否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心甘情愿。因为所有的隐士们都是经历了官场挫折之后,才选择弃官归田的。但舒安没有经历过,偏偏他自己又很有才,所以舒晏猜测,父亲对此多多少少总会有点憾怨吧。
那时没人理解舒博士,认为他耽误了他儿子的前途。舒安和周氏夫妇俩,一个淡泊名利,一个夫唱妇随,却也自得田园之乐。他们虽然如此,但对于舒晏,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显然是有悖于自己立志耕读的志向的。他们夫妇如此,老仆谢义更是力劝舒博士:你影响儿子也就算了,千万不能再耽误孙子的前程了。
在舒博士的心中,对于孙子是应该出仕和还是应该耕读,也是矛盾重重,两种念头此消彼长。儿子的才华不亚于自己,但却让儿子埋没在了田园,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一点苦楚。孙子舒晏呢,才华偏偏更胜于他父亲,自己还忍心让孙子继续埋没田园吗?不忍。士族庶族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他为官多年,深有领会。他所以辞官、所以反对子孙出仕,多半是为此。至于不满司马昭杀害曹髦只是一个直接诱因而已。
庶族的人就不能做官了吗?当然可以,只要你可以忍受那种不公——那种对自己、对广大庶族寒门的不公,那种豪门的种种特权;只要肯埋下头,不去想什么责任担当,只为领取俸禄,那就没什么不可以。但舒家的人却做不到,在孙子很小的时候,舒博士就知道了他的性情,嫉恶如仇。一个嫉恶如仇的寒门子弟怎么可能在豪门把持的官场中立足?不能。这种“不能”,相对于上文的“不忍”,何去何从?舒博士不知道,他能做的就是把孙子培养成“通五经贯六艺”的君子,以后的路就由他自己去吧。
对于入仕的理想,舒晏并不在乎自己能够升多大的官,拿多高的俸禄。他想的只是能为天下百姓做点事。路走到如今,越走越迷茫。想起在没正式做官之前,在家乡汝阴那个小地方,自己还真为百姓们做了些实事,包括建庠学、为百姓们讨要钱款等项。可到了洛阳,成了正式的职事官之后,自己反倒没做成什么有利于百姓的事。比起在各个地方郡县,京师士族云集,也许更不适于寒门出身的子弟。政令自士族出,只为维护门阀们的利益。
舒晏此时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出路,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个天朝表面上虽然已经繁荣昌盛,人口繁衍,百业俱兴,但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问题重重,就像一座大厦,人们只看到它雕梁画栋、红墙粉壁,极其华丽的外表,却没人注意到它实际上已经柱折梁弯,风雨飘摇。只需一点点外力,它就可能轰然倒下。
单从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看,诸如:选一个智.障的太子做接班人、大肆封王,诸王拥兵自重各镇一方、无限地接纳外族人口来到腹地、士族庶族的巨大裂痕,无一不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些危机迟早会到来,只是不知道时间,亦不知道是谁先来到。
他不知道这个大国还能撑多久,也不能阻止这种危机的到来,但也不可能眼睁睁离去。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危机来的时候,能够力所能及的为百姓们做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