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王莽?苏渊!(四) (第2/2页)
大儒马融在解读经学时,常常用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一个观点推出十几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例子,让学生们开怀大笑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
咬文嚼字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孔夫子说过的一个字,能被各种儒生解读出几万字,每种解读都能自圆其说。
try{ggauto();} catch(ex){}
孔夫子曾经说过一个“善”字,于是几千个太学生们用了几十年时间来研究这个“善”字,前前后后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加起来的字数有上百万字。
这几十万字,就是用各种方法角度来解读孔夫子在某一天说过的这个“善”字。
苏渊对西伯戡黎进行了长篇解读。
西伯是谁?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
黎是谁?是某个人?还是某个国家?如果是某个人,那这个人又是谁?如果是某个国家,那这个国家又在哪?
西伯为什么要戡黎?
黎的统治者是谁?
黎跟西伯有什么关系?跟商纣王又有什么关系?
西伯是从哪条路戡黎的?
戡黎时发生了什么?
商纣王的反应如何?
苏渊博览群书,他把黎国的来源去脉都解读了一遍。
并且对于西伯戡黎有了新的解读。
以前,儒生们都认为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指的是周文王姬昌。
但是,苏渊却提出各种论证,证明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指的是周武王姬发。
比如推测周武王姬发的年纪,等等。
为了论证自己推测的周武王年纪才是真实年龄,他又引用了几万字,引用了各种经典里的语句,甚至引用了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比如尚书另一篇里,提到过周武王姬发做过什么,由此推测出,最晚出生时间和最早出生时间。
甚至他还大言不惭:
“三皇五帝都是周人创造出来的,真实历史,可能只有大禹是存在过的。”
“现在各个士人家族喜欢把自己家族的历史追溯到三皇五帝,其实都是瞎编乱造,绝大多数家族的历史最多只能追溯到春秋战国。”
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自然也引起了轰动。
不过,这时候的儒家还没后世那么束缚思想,对于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也是能包容的,只是绝不承认。
孔子在吃完肉干以后,说了一个“善”字。
有些儒生认为是孔子在感叹自己的生命就如同肉干一样正在消逝。
有些儒生解读为孔子是在赞美送肉干的人,称赞他品德高尚。
有些儒生解读为孔子是叫别人的名字,当时孔子旁边坐了一个叫作“善”的人。
有些儒生解读为孔子是在思念家乡,“善”这个字巧妙地表达了孔子的思乡之情。
有些儒生解读为这是孔子的郁郁不得志,他感叹自己的仕途生涯就如同成为肉干的羊一样,如此地悲惨凄凉。
还有些儒生解读为,孔子这是忧国忧民,看到肉干,就想起了那些可怜的天下苍生,那天下苍生就如同肉干一样,任人宰割,于是孔子不由得发出感慨,说了一个“善”字。
而苏渊却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读,认为孔子这是觉得肉干太好吃了,肉干太香了,于是说了一个“善”字。
这种独特的解读,自然也引起了许多太学生的不满。
大儒马融觉得苏渊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于是便将其收为弟子,让苏渊陪在自己身边学习。
苏渊能够跟随大儒马融学习,苏渊的父亲光禄勋苏蕃很是高兴,亲自登门拜访马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