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嫌弃费柴火,非得烤个锅盔才回本 (第2/2页)
他说着拿去一个面团,接着打开调料里的白糖。
“我这边等会要去看火,所以就不做肉馅了,我们直接用白糖做馅料,这就是「荆洲锅盔」里的「糖锅盔」,也是大部分小学门口,学生的最爱”
try{ggauto();} catch(ex){}
说着他在擀好的巴掌大的面块里放上白糖,接着像做包子一样,捏褶包好,然后放在砧板上擀开。
“一般来说,为了做区分,摊位上的「咸锅盔」会拉成长条形,但「糖锅盔」会拉成圆形,我们这个也做的圆一点”
“我们做好后,撒上芝麻,直接将它摊在这个大锅的锅盖上,这个盖比较光滑,虽然无法达到专用炉灶边缘的效果,不过烤熟肯定是没问题的”
陆源做了3个,2个甜的1个没馅的,然后就回到了大棚炉边。
此时温度已经提升到了18度,陆源继续加柴旺火,然后将锅盖放到了炉火旁边。
【我陆哥主打不浪费,嫌弃费柴火,非得烤个锅盔才回本】
【这东西挺好吃的,一刀切成两块,还能分着吃,我比较喜欢吃小龙虾口味的】
【一提到荆洲,我忽然想起来好像去那吃过一个绿色的面皮饼,当地叫豆皮,但去伍汉吃,他们那的豆皮又不同了】
【可能是地方的叫法或者是特色吧】
...
“这个啊”陆源抬头思索了一下。
“你说的这个可能是荆洲南部的特色「石守豆皮」,也就是绿豆面糊成饼放上榨菜肉馅,然后包成一个手机大小的口袋,吃的时候煎一下”
“这东西出了荆洲基本就没得吃了...算是当地特色吧”
他说着转动了一下锅盖,然后似乎是想起了什么。
“对了,上次猪的那个问题我好像还没说来着”
“先简略介绍一下吧,具体的到时候真养了再说”
“首先「外」「内」的意思分别代表这猪的原产地,也就是华夏本土猪称为「内猪」,其他的叫「外猪」”
“现在饲养中,除了特殊品种或者当地特色猪,就类似于两头乌这种,其他市面上常见的都是「肉猪」”
“肉猪分为好几种,各有特点和养殖要求,其中以「外猪」里面的「大白」「长白」「杜洛克」为主”
陆源顿了一顿。
“纯种的猪称为种猪,也叫「一元」,然后混合生下来的猪称为「二元」,然后「二元」与纯种生下的猪,统称为「三元」”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猪的所有品种选择都是「外猪」,那这个猪就被称为「外三元」,反之里面有「内猪」的话就叫「内三元」”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所有的过程都是「内猪」做到的话,那这个猪就被称为「土杂」”
他将锅盖拿出,看了下锅盔的熟度,接着放了回去。
“各种品种又细分成很多小分类,这个后面再说,一般来说,内三元和土杂是比「外三元」贵的”
“这个时候就要说一下猪价了,猪价一般以30斤做为一个猪仔的统计单位,然后以单斤的标价做为浮动考量”
“例如:一只30斤的猪仔卖560块,如果他的单斤价是10,那猪仔称重只有29斤时,他就卖550块”
“反之,如果猪仔35斤,那这个猪的单头价格就是560+50,也就是610块”
“所以15斤的猪,理论上是要卖410块,老哥给我便宜了30,相当于包了我3斤重,所以380确实是很不错的价格了”
陆源说完,看着弹幕快速闪过,从里面拿出锅盖。
白色的糖锅盔散发着香气,一旁的玩耍的晴天猛的一下就到了陆源周围。
揭下来咬了一口,酥脆的外壳配上白糖甜蜜的味道,有种异样的幸福感。
“不错,以后可以多做几次”
接着,他将没馅的锅盔撕碎喂给晴天吃,搭配着一旁的炉火,早餐很快结束。
陆源起身看了下温度,发现已经来到了23℃。
“行,再添一把柴火,收拾一下,我们就出门上山”